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9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4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14~16月龄)锦江阉牛生长性能、能量代谢规律的影响,并建立消化能需要量模型。试验选用50头体况良好、体重[(301.74±30.98) kg]相近的锦江阉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2~3头牛。A组为对照组,B、C、D、E组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在A组饲粮基础上分别提高6%、12%、18%、24%,5种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分别为6.02、6.38、6.74、7.10、7.46 MJ/kg。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116 d。饲养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锦江阉牛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并建立育肥前期锦江阉牛消化能需要量模型。结果表明:1)各组间锦江阉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各组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随着饲粮能量水平提高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C、D、E组的料重比均显著低于A组(P0.05)。2)各组间锦江阉牛采食总能、消化能、总能消化率及养分表观消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3)育肥前期锦江阉牛ADG与消化能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2=0.996)。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饲粮能量水平能够提高育肥前期锦江阉牛的生长性能;消化能需要量模型为:消化能=0.638W0.75+36.837×ADG。  相似文献   
42.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在育肥前期不同能量水平饲喂的基础上(育肥前期5种肉牛日粮综合净能(NE_(mf))依次为6.02、6.38、6.74、7.10、7.46 MJ/kg,每组10头牛,育肥116 d)继续育肥,育肥前期试验结束后,保持分组不变,挑选35头体型接近、体重(355.94±35.11) kg锦江牛继续育肥。按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00%(A组)、106%(B组)、112%(C组)、118%(D组)、124%(E组)配制5种不同能量水平的试验日粮,5种日粮的NE_(mf)依次为6.21、6.58、6.95、7.33、7.70 MJ/kg。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生长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能量需要模型。预试期10 d,正试期128 d。结果表明:①D、E组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总能采食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②B组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能量利用效率最高,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分别为90.59%和83.36%。③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日增重与消化能采食量和代谢能采食量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2=0.997、R~2=0.993),其消化能、代谢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_m=0.770W~(0.75)+40.088×ADG;ME_m=0.645W~(0.75)+38.603×ADG(其中DE为消化能总需要量(MJ/d);ME为代谢能总需要量(MJ/d);W~(0.75)为单位代谢体重(kg);ADG为平均日增重(kg/d))。综上所述,育肥后期锦江牛的维持消化能总需要量(DE_m)和代谢能总需要量(ME_m)分别为0.770、0.645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40.088、38.603 MJ。  相似文献   
43.
本试验旨在探讨烟酸、果寡糖及柠檬酸稀土组合对肉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锦江黄牛公牛[体重为(375±28)kg]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瘤胃体外发酵培养技术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果寡糖(0.8%、1.0%、1.2%)、烟酸(400、800、1 200 mg/kg)和柠檬酸稀土(0.6%、0.8%、1.0%)组合对肉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瘤胃菌群结构。试验共设9个调控剂组合,分别为0.8%果寡糖+400 mg/kg烟酸+0.6%柠檬酸稀土(A组)、0.8%果寡糖+800 mg/kg烟酸+0.8%柠檬酸稀土(B组)、0.8%果寡糖+1 200 mg/kg烟酸+1.0%柠檬酸稀土(C组)、1.0%果寡糖+400 mg/kg烟酸+0.8%柠檬酸稀土(D组)、1.0%果寡糖+800 mg/kg烟酸+1.0%柠檬酸稀土(E组)、1.0%果寡糖+1 200 mg/kg烟酸+0.6%柠檬酸稀土(F组)、1.2%果寡糖+400 mg/kg烟酸+1.0%柠檬酸稀土(G组)、1.2%果寡糖+800 mg/kg烟酸+0.6%柠檬酸稀土(H组)、1.2%果寡糖+1 200 mg/kg烟酸+0.8%柠檬酸稀土(I组),每个调控剂组合设3个培养瓶。体外培养时间为48 h。结果显示:1)G组体外培养液的p H最高,为6.77,显著高于A、B、C、D、E组(P≤0.05);G组体外培养液中氨态氮(NH3-N)含量最低,为9.77 mg/d L,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不同调控剂组合对体外培养液中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I组体外培养液中丙酸含量最高,为28.53%,显著高于A、B、D、E组(P≤0.05),乙酸/丙酸值最低,显著低于A、B、D组(P≤0.05);各组体外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乙酸和丁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调控剂组合体外培养液中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ltes)。在门水平上,A和I组之间存在4个差异显著的菌群(P≤0.05);在属水平上,A和I组之间存在15个差异显著的菌群(P≤0.05)。综合分析可知,在肉牛玉米-豆粕-稻草型饲粮下的较优瘤胃调控剂组合为1.2%果寡糖+1 200 mg/kg烟酸+0.8%柠檬酸稀土和1.2%果寡糖+400 mg/kg烟酸+1.0%柠檬酸稀土。  相似文献   
44.
王改玲  李立科  郝明德  洪坚平 《核农学报》2012,26(1):129-134,27
以陕西省合阳县的28年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施肥及不同施肥条件下秸秆覆盖、灌水对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肥施用对土壤脲酶无显著影响,而使磷酸酶、转化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119.6%和22.0%,NP有机肥(NPM肥)使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53.2%、130.8%和60.6%,NPM肥的作用大于NP肥;秸秆覆盖和灌水对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因施肥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NP肥能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全氮含量,NP肥施用基础上灌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NPM肥施量、NP肥及NPM肥施用基础上秸秆覆盖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其中速效磷的提高幅度最大,NPM肥较对照提高64.4mg/kg,NPM肥基础上秸秆覆盖使速效磷含量较施用NPM肥提高44.0mg/kg,施肥、秸秆覆盖和灌水对土壤全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NPM肥和NPM肥结合灌水更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综合因子的提高,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不利于酶活性综合因子的提高;灌水的影响较小。生产上应注意大量秸秆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5.
干热风与小麦青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6.
渭北旱地小麦亩产400kg栽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对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3只身体健康、2岁左右、体重为(200~250)kg、安装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供采集瘤胃液。采取体外产气法对添加不同水平胍基乙酸(0.1%、0.2%、0.3%、0.4%)体外发酵培养,测定24 h培养液中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及干物质消化率等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0.4%添加组产气量显著提高40.82%(P<0.05)。胍基乙酸添加组的pH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NH3-N浓度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0.1%、0.2%添加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分别降低了10.55%、15.29%。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0.4%添加组显著提高了1.41%(P<0.05)。干物质消化率(IVDMD)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其中0.4%添加组显著提高了11.24%(P<0.05)。(2)胍基乙酸组挥发性脂肪酸总量、乙酸、丙酸、丁酸有上升趋势,并且0.4%添加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TVFA提高了6.58%,丙酸含量提高了9.08%。但是乙酸/丙酸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胍基乙酸添加可以促进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48.
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底墒肥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合阳县28年降水资料,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将降水划分为旱年,一般年,丰水年。按氮磷和底墒三因素试验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明确了氮,磷肥和底墒在旱地小麦生产中的作用及肥与底墒的交互作用,模拟了不同产量下氮,磷肥和底墒的指标,为“麦收隔年墒”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9.
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合阳甘井试验站试验,留荐少耕全程覆盖技术是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克服干旱,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应当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0.
旱地农业,在传统的耕作制度下,既不能解决干旱威胁,又难以高产稳产。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新技术,对解决干旱、获得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