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在真菌育种、基因功能鉴定及基因标记与克隆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2.
为了查明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野生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濒危状况和威胁因素等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走访专家、技术人员和老农,结合查阅文献和标本,初步掌握了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现状。野生浙江红山茶集中分布在武夷山系和怀玉山系,水平分布于25°50′~31°00′N,113°52′~121°02′E,垂直分布介于海拔360~1 600 m。浙江红山茶资源处于衰老和退化状态,受到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因山体开发和用于薪材而被砍和被烧,因园林用途而被挖以及断枝采果等因素,已致使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接近濒危,其分布范围和资源总量逐年锐减,必须采取原地保存、迁地保护、制定保护和奖罚政策以及加强专题研究等策略对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53.
浙江红山茶总DNA提取及ISSR-PCR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出简易的DNA提取方法及适合于所有浙江红山茶种质材料进行ISSR分析的有效引物。[方法]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参考其他山茶科植物的50个ISSR引物,对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安徽10个居群中共20份浙江红山茶种质材料进行了PCR扩增。[结果]改进的CTAB法可简单、快速地提取到高纯度DNA产物;筛选出的20条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且可重复性良好。共扩增出337条DNA谱带,其中281条为多态性带,占总扩增带数的83.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6.85条谱带。[结论]所筛选的20条引物可有效应用于浙江红山茶种质资源材料的ISSR分析。  相似文献   
54.
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浙江和山东的8个山茶种群共2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引物扩增得到210条清晰条带,其中1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62%。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山茶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 9,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77 9,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0.182 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 7,P<0.05),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重要影响。UPGMA聚类表明:浙江5个山茶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山东青岛的植物园种群和五四广场种群可能移植自长门岩岛。我国野生山茶资源受人为破坏严重,建议在加强现有岛屿自然种群就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山茶种质资源库,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通过对花青素苷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和代谢产物的分析,系统地阐明‘金华美女’叶色变异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以‘金华美女’为材料,‘贝拉大玫瑰’、杜鹃红山茶和红山茶为参照组,使用NCBI Primer Designing Tool设计山茶DFR、ANS、LAR、ANR和UFGT基因的荧光定量引物,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这5个基因在叶片4个发育时期的表达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对应时期的多酚合成途径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表儿茶素),以及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主要代谢产物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1)在4个时期中,红叶品种叶片中DFR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ANS、LAR、ANR和UFGT基因在4个时期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金华美女’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表达水平上发生了改变;(2)‘金华美女’叶片中多酚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表儿茶素含量仅为0.04 0.21 mg·g-1,这说明在生理水平上,‘金华美女’叶片中多酚合成途径可能受阻;(3)‘金华美女’叶片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达1.2 1.4 mg·g-1,4个生长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金华美女’叶片具备持续合成花青素苷的能力。[结论]根据试验结果,推断‘金华美女’叶色变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了抑制,降低了矢车菊素催化成表儿茶素的效率,使叶片类黄酮代谢途径中以多酚为主的合成方向转向花青素苷合成方向。  相似文献   
56.
以12个山茶种和品种的嫩枝插条为材料,对60Co辐照山茶扦插生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茶扦插成活率在辐照剂量为5、10或15Gy时升高,部分高于对照,在20、25Gy时明显降低,且远低于对照。辐照的山茶扦插生根的根数和长度不完全一致,随剂量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或波动性变化;5~15Gy为适宜辐照剂量,在此范围内,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和最长根长均达最大值,且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7.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的方法,以山茶属红山茶组内4个物种及22个品种为杂交亲本,设计51个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002、2003年物种间平均结实率分别为24.30%、27.99%,2002、2003年品种间平均结实率分别为12.41%和21.01%;相同亲本花粉对不同物种或品种杂交亲和性有明显的影响,不同亲本花粉对相同物种或品种杂交亲和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广宁红山茶4个单株的杂交结实率存在显著差异;红山茶组内适宜作杂交亲本材料的有宛田红山宠、广宁红山茶、浙江红山茶3个物种及17个红山茶品种.  相似文献   
58.
抗生素对山茶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卡那霉素、潮霉素对浙江红山茶、大花红花油茶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对攸县油茶幼苗叶片诱导愈伤的影响,确定作为选择压力的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50~60mg·L-1,潮霉素为25~30mg·L-1。在3种抑菌性抗生素中,羧苄青霉素促进愈伤组织诱导,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没有影响,头孢霉素则有抑制作用,而羟氨苄青霉素轻微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不大。考虑到抑菌效果,适于在转基因研究中使用的羧苄青霉素的抑菌质量浓度为250mg·L-1,羟氨苄青霉素为125mg·L-1。  相似文献   
59.
根据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基因(CaAPX1,GenBank登录号:KP635267)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并对4℃低温和200 mg·L~(-1)NaCl胁迫下杜鹃红山茶CaAPX1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能够在低温和NaCl胁迫下应激上调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CaAPX1在49个山茶品种中均得到表达,但表达量有差异。通过田间抗寒耐盐指数和APX1表达量隶属函数值对49个山茶品种抗寒和耐盐双抗能力进行分析,其中Ⅰ类抗寒和耐盐能力强的有4个品种,Ⅱ类抗寒和耐盐能力中等的有11个品种,Ⅲ类抗寒和耐盐能力弱的有34个品种。  相似文献   
60.
根据山茶(Camellia japonica)同源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同源克隆和3°,5°-RACE技术,从杜鹃红山茶(C. azalea)花芽组织中克隆出ACC氧化酶(ACC-oxidase, ACO)基因,命名为CaACO1,基因全长1232 bp,开放阅读框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ACO1在杜鹃红山茶不同组织中均得到表达,其中茎尖ACO1表达量最低,其次花芽、叶芽、根尖,表达量较高的是真叶和花器官,随着叶片成熟和花器官发育ACO1表达量均逐渐增加。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杜鹃红山茶叶片发育,并且与花器官衰老密切相关。ACO1在参试的8个山茶品种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ACO1表达量与花型、花色、花径和花瓣数4个形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