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斑点叉尾鮰成鱼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斑点叉尾鮰成鱼健康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鱼种放养、日常管理、鱼病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养殖户健康养殖斑点叉尾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从安徽省某养殖场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出6株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5株为爱德华氏菌,分别为AHIE01、AHIE02、AHIE03、AHIE04和AHIE05;1株为志贺氏菌,为AHIE06。经胸腔人工注射感染试验,证明所有分离菌株均具较强的致病性,可使斑点叉尾鮰100%发病;经再次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可从发病鮰鱼体内重新分离到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的细菌。用20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存在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43.
长吻鮠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肾细胞法,气干法制片,Giemsa染色方法,对南京江段天然长吻鱼危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得出2n=50,核型公式为20m+12sm+18t,NF=82.  相似文献   
44.
在蟹鳜混养池塘套养细鳞斜颌鲴,严格控制鳜鲴鱼种放养时间、规格和密度,避免鲴被鳜摄食。养殖季节禁止使用敌百虫等杀虫药物。细鳞斜颌鲴放养时间控制在3月底前,放养规格为13 cm/尾以上,每667 m2放养量为40尾,当年规格达250~350 g/尾,667 m2净利润140元。  相似文献   
45.
一、连城湖基本养殖情况1.放养情况连城湖位于安徽省枞阳县,丰水季节,水深6~8米,面积为10500亩。2005~2006年,有关单位开发利用连城湖进行鱼蟹混养,经济效益显著,养殖期间基本没有发生水产病害。2007年1~3月,共向连城湖投放大规格鲢、鳙鱼种30万尾,规格为500~1000克/尾:草鱼种10万尾,规格为500~750克/尾;鳊鱼3万尾,规格为50~100克/尾;河蟹30万只,规格为3~5克/只。  相似文献   
46.
草鱼的病毒性出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 ,也是目前淡水养殖业中危害最大的一种鱼病 ,严重地制约着草鱼种的生产。自 7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研究很多 ,其中注射免疫技术比较成功 ,但因注射免疫接种对大规模的鱼种生产难于应用。鱼类通过摄饵而获得免疫途径是人们期求的理想免疫途径。鱼苗不同阶段口服疫苗效果研究 ,国内报道甚少。为此 ,笔者于 1998年 5~7月进行此方面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疫苗与免疫途径疫苗来自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所制备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胞疫苗 ,用其制成特异性饵料。分 6个试验组和 1对照空白组 ,…  相似文献   
47.
为了判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发病致死的原因,从发病濒死虾肝胰脏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通过对该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16srRNA测序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确认其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profundum。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了该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氨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30种药物均敏感。通过回归感染实验推测其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的致病过程。本实验结果为克氏原螯虾E. profundum的病原鉴定和药物诊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8.
以养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胃含物情况。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为86.87%,其胃含物以浮游植物和碎屑为主,其中胃内主要的食物成分是小球藻(Chlorella)和裸藻(Euglena),后肠中则以隐藻和颤藻为主;铜锈环棱螺胃内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23门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等88属组成,其中真菌类群主要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5门和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50属组成。研究结果可为铜锈环棱螺饵料生物学和生态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开展其人工养殖提供基础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