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运用Arc GIS 9.0、Microsoft Access 2003、ASP(Active Server Pages)、Adobe Photoshop、FrontPage 2003、Java等软件建立了武夷山珍稀动植物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分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共生成"系统简介"、"珍稀动物管理"、"珍稀植物管理"、"武夷山珍稀动植物分布图"、"生物图片"6个模块,为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武夷山珍稀动植物提供依据和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42.
旨在构建干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IGF-II)的重组质粒载体,研究IGF-II对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本研究设计并合成针对牦牛IGF-II的shRNA寡核苷酸,并将其克隆至pLKO.1质粒载体上,转染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后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的细胞株,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GF-II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采用细胞生长分析仪分析支持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干扰牦牛IGF-II表达的pLKO.1质粒载体构建成功,其可在睾丸支持细胞中稳定表达,且能有效抑制IGF-II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LKO.1-shRNA2的干扰效率最显著,IGF-Ⅱ的表达量下调至19.1%(P<0.05),且pLKO.1-shRNA2可使内源性IGF-II蛋白的表达量减少76.3%(P<0.05)。pLKO.1-shRNA2质粒转染及筛选得到的稳定细胞株培养48 h后的细胞分裂增殖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干扰内源性IGF-II后,睾丸支持细胞中的IGF-I和IGF-IIR基因表达出现了显著的上调(P<0.05),IGF-IR与Bcl-2的表达出现了显著的下调(P<0.05)。综上表明,牦牛IGF-II干扰质粒构建成功,其转染至牦牛睾丸支持细胞有效抑制了IGF-II的表达,改变了IGF-IR与Bcl-2的表达模式,潜在影响了牦牛支持细胞的分裂增殖,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3.
旨在探究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诱导牦牛颗粒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后,对颗粒细胞生长增殖、抗氧化性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本试验选取3~5岁的健康牦牛(n=3),完成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颗粒细胞纯度。通过CCK-8法分别比较不同浓度ZEA (0(对照组)、5、10、20、40、60、80和100 μmol·mL-1)、不同浓度PC (0(对照组)、0.05、0.5、2.5、5、10、50和100 μg·mL-1)以及50 μmol·mL-1 ZEA+5 μg·mL-1 PC联合处理对牦牛颗粒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对照组(未添加ZEA及PC)、50 μmol·mL-1 ZEA组和50 μmol·mL-1ZEA+5 μg·mL-1PC联合处理组牦牛颗粒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雌二醇(E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组颗粒细胞中部分增殖生长、凋亡、抗氧化及E2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表达颗粒细胞标志蛋白FSHR,具有较高的纯度,可以满足后续试验要求。添加不同浓度ZEA后,颗粒细胞活力随着ZEA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5 μg·mL-1),随着浓度的上升,PC对颗粒细胞的活力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且在浓度为5 μg·mL-1时对细胞活力的提高作用最明显。与ZEA处理组相比,ZEA与PC联合处理后颗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且细胞活力极显著提高(P<0.05),颗粒细胞增殖生长相关基因PCNAIGF-Ⅱ 以及抗凋亡相关基因XIAP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相反,促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3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ZEA+PC联合处理后能显著降低牦牛颗粒细胞活性氧水平并促进颗粒细胞分泌E2P<0.05),颗粒细胞中的抗氧化相关基因SOD2、GPX1及CAT和E2合成相关基因STAR、CYP11A1及HSD3B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PC可提高经ZEA处理后颗粒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上调颗粒细胞的活力,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ROS水平以及提高E2的分泌水平。综上所述,PC对ZEA诱导的牦牛颗粒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为ZEA毒性的防治和畜牧业生产中PC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4.
牦牛Toll样受体8和9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牦牛Toll样受体8(TLR8)和9(TLR9)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丰富牦牛TLRs基因研究的理论数据,应用RT-PCR方法克隆牦牛TLR8、TLR9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构建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两个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3 102bp和3 090bp。牦牛TLR8和TLR9基因与野牦牛、黄牛和绵羊之间的同源性都很高,均在95%以上。牦牛TLR8和TLR9蛋白都具有胞外LRRs功能域、胞内区TIR结构域、低复杂度区;另外,TLR8还具有1个C端富集亮氨酸重复序列(LRRCT)和跨膜结构域。两个基因在10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肾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大肠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牦牛TLR8和TLR9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并揭示了它们在各组织器官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TLRs在牦牛体内的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5.
利用流式细胞仪建立牦牛X、Y精子分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探索与优化牦牛精子分选条件,建立高效的牦牛X、Y精子分选技术体系。本研究制备了牦牛精液细胞悬液,采用不同量的DNA染料Hoechst33342和诱惑红共孵育精子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牦牛X、Y精子,通过比较分选效率、分选后精子活力及发育潜能,优化分选条件。运用RT-PCR检测分选精子的纯度,利用精子分析系统检测分选后精子的活力。将分选后的精子与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统计分选后精子的发育潜力,并采用SRY片段的PCR法检测早期胚胎的性别。结果显示,10 μL Hoechst33342染色40 min后的分选效果最佳,其分选产物的准确度和分选效率显著优于其他组,分选后的X、Y精子活力与20 μL Hoechest33342染色20 min组相当,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5 μmol·L-1的诱惑红对分选的纯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分选后精子的活力(P<0.05)。分选后X、Y精子分别与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与未分选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胚胎性别比例与分选后精子纯度吻合。综上,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流式细胞仪分选牦牛X、Y精子的方法,添加诱惑红有助于改善分选后牦牛精子的活力,为后期牦牛性控精液的制备及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6.
波尔山羊胚胎徒手分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视显微镜下,用含20%NCS的PBS液作为操作液,用显微玻璃针徒手分割波尔山羊早期囊胚。将13枚A级囊胚用于分割,其中11枚对称分割为两半胚,2枚为不对称分割。将13对半胚手术移植于13只同期发情的受体羊黄体侧子宫角.有5只受体妊娠,半胚移植受体妊娠率38.5%(5/13)。其中有2只妊娠受体发生流产,观察到3只流产胎儿,其余3只受体妊娠到期,获得3只正常半胚后代。  相似文献   
147.
供体母羊及与配公羊个体对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5只波尔山羊供体母羊进行超排处理,回收卵总数2504枚,平均18.55±7.63枚,其中可用胚2182枚,平均16.16±7.46枚.将2127枚鲜胚移植给1182只受体,妊娠率为63.03%(745/1182),移植胚胎成羔率为52.1%(1108/2127).试验结果表明,供体各个体之间所获得的胚胎移植成羔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胚胎成羔率大于80%的供体平均每只获胚胎移植羔羊14.8±4.27只,胚胎成羔率小于20%的供体平均每只获胚胎移植羔羊1.83±1.17只,其中个体获得羔羊最多的为21只(21/26).有9.63%的供体胚胎移植成羔率大于80%,有4.44%的供体胚胎移植成羔率小于20%.14只公羊配种的135只供体获得的胚胎可用率同样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8.
由肌苷开始经五步合成出N6-(6-氮基己基)-5’-磷酸腺苷。对6-氯-9β-D-呋喃核糖嘌呤的合成进行了改进。1,6-己二胺同6-氯-9β-D呋喃核糖嘌呤-5’-磷酸发生取代反应,合成出N6-(6-氮基己基)-5′-磷酸腺苷,基于核苷的总产率约70%。  相似文献   
149.
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与内源植物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24个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无性系光合特征及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雷公藤无性系光合作用特征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及其比值之间关系.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指标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包含总相关信息的56.43%,说明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指标对其内源激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2系数(1.634 6)绝对值最大,V1的Y1系数(-1.360 2)绝对值最大,即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相关主要集中在蒸腾速率Tr与IAA的负相关关系上.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指标与内源植物激素比值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包含总相关信息的65.30%,说明雷公藤无性系光合特性与其内源激素比值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光合特性对内源激素比值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2系数(-1.276 6)绝对值最大,V1的Y2系数(-1.258 3)绝对值最大,即变量U1和V1之间主要是蒸腾速率Tr与ABAGA呈正相关.基于典范相关分析的第一典型变量在二维坐标上的排序,将24个雷公藤无性系划分为4类,为雷公藤良种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0.
轻质麦秸板吸声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驻波管法研究了新型墙体材料-轻质麦秸板的吸声性能。结果表明轻质麦秸板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其吸声系数为传统建筑材料(混凝土和砖)的10倍左右,优于目前建筑上常用的轻质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