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5篇
  28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干旱区滴灌葡萄园戈壁土壤氮磷钾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给葡萄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保护葡萄园生态环境,对葡萄园不同滴肥时间戈壁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运移分布特征及不同生育期土壤氮磷钾养分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滴肥后0~20 cm表层戈壁土壤水解性氮变化幅度较小,有效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速效钾含量变化介于两者之间,0~80 cm土层戈壁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自表层垂直向下的分布特点分别是:氮素为40~60 cm>20~40 cm>0~20 cm>60~80 cm;磷素为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钾素为20~40 cm>40~60 cm>10~20 cm>60~80 cm。戈壁土壤养分随生育期变化特点是:水解性氮含量从花前到果实采收后呈直线递减;有效磷从花前到果实采收后呈直线递增;速效钾从花前到果实采收后呈先升后降趋势,果实膨大期后缓慢递减。  相似文献   
62.
陇中2号是定西市旱农中心以抗条锈病、品质优异的88113-28-4为母本,陇原935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8~2010年度在通渭、渭源、陇西、静宁、庄浪5点进行甘肃陇中片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296.0kg,比对照陇中1号增产6.7%。适宜在海拔1700~2300m干旱半干旱区川旱地、川水地和梯田地种植。  相似文献   
63.
通过学习和考察美国马铃薯新品种研发、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及行业立法与标准等,结合"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的实际与现状,借鉴美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健全行业标准、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推行标准化生产、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及健全服务组织建设的发展策略,为当地马铃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明确目标和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4.
续断菊与玉米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浓度(0、50、100、200 mg· kg-1)对续断菊(Sonchus asper L.Hill)和玉米间作条件下两种植物镉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续断菊和玉米相比,间作使续断菊生物量提高了4.8%~64.9%,玉米生物量提高了4%~33%,间作续断菊体内镉含量较单作提高了31.4%~79.7%(100 mg· kg-1镉处理除外).与单作相比,在土壤镉含量为50~200 mg· kg-1内,间作使玉米体内镉含量降低了18.9%~49.6%.单作时,续断菊地上部和根部镉含量都与土壤可溶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和0.976;间作条件下,玉米根、茎、叶中镉含量均与土壤可溶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59和0.977.除对照外,间作使玉米镉有效转运系数降低,三个镉浓度下分别比单作降低了21%、71%和25%不论是单作还是间作,续断菊镉转运系数都高于玉米.研究结果表明,续断菊和玉米间作促进了续断菊对土壤中镉的吸收和积累,同时抑制了玉米体内镉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65.
利用Logistic方程对2个早熟棉品种(中36、中50)和2个中熟品种(中41、鲁28)的单株干物质积累、N、P2O5、K2O吸收动态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吸收积累养分的高峰期均在开花至吐絮期。2个早熟棉品种单株干物质质量、N、K2O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短于中熟品种,P2O5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略长于中熟品种。早熟品种在吐絮至收获阶段,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占全生育期的比例高于中熟品种,成熟单株对P2O5、K2O的吸收比例高于中熟品种,在肥料配比上可适度加大磷钾肥比例。  相似文献   
66.
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会通过DNA甲基化做出快速反应以帮助其应对胁迫。为探究在干旱胁迫下,DNA甲基化是如何影响基因转录表达,本研究对甘露醇模拟干旱和5-azadC(去甲基化)处理下,抗旱性不同的2个马铃薯品种(抗旱型,青薯9号;干旱敏感型,大西洋)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Fold-change>2和校正后P<0.01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的筛选。GO富集分析发现,2种处理都共同显著富集到氧化应激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相关的GO term。说明不同耐旱性马铃薯在响应干旱胁迫时,与这些GO term相关的基因也受DNA去甲基化调控。对既响应干旱又响应DNA去甲基化的1345个DEG进行KEGG功能富集发现,与植物抗旱相关的通路有植物MAPK信号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植物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糖酵解与糖异生和磷酸肌醇代谢通路。说明这些通路相关基因在大西洋和青薯9号2个抗旱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响应干旱的敏感性受DNA甲基化调控。接着对DEG上游1500 bp启动子区域进行顺式作用原件和甲基化CpG岛分析发现,干旱胁迫下参与植物谷胱甘肽代谢的GST基因通过DNA去甲基化来降低启动子区ABRE和CAAT-box作用元件的甲基化水平,进而激活该基因的表达以应对干旱胁迫。因此,利用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干旱和DNA去甲基化处理下的差异基因,可挖掘到DNA甲基化参与调控马铃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为研究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的表观遗传学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7.
覆盖是调节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为探明不同覆盖物对夏黑葡萄开花期—成熟期内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势的影响效果,本试验在夏黑葡萄园设置地布、黑棉毡、黑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对照)4个处理,对各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势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以提高开花期土壤最低温度,分别提高0.55、0.87、3.25℃;T1处理使果实快速膨大期和着色期土壤最高温度降低,分别降低0.83℃和1.11℃,使土壤温度更接近根系适宜生长的温度环境;T2和T3处理则提高果实快速膨大期和着色期土壤最高温度,分别提高0.71、0.01℃和3.18、2.40℃。在相同灌水条件下,不同覆盖处理均可降低土壤水势日变化幅度,T1处理土壤水势在0~1 kPa之间,基本呈饱和状态,T2、T3和CK处理不同生育期日最大土壤水势差分别为1.69~11.08、0.24~1.09、12.63~18.08 kPa;不同覆盖处理提高最高和最低土壤水势,其中覆盖地布和黑地膜效果更显著。综合比较各种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势的影响效果,覆盖地布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8.
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是一项继小麦全生育覆盖之后的又一项突破性新技术,播种时选用2BFMC-2型小麦膜侧沟播机,可将起垄、铺膜、播种、施肥等四项工作集于一体一次完成,操作简单、不放苗,省工、省种子,成本低.该项技术非常适合于年降雨量在300~400mm左右的旱山冬麦区.据科研部门多年多点试验证明,亩增产一般都在30%左右,除具有地膜应用后正常的增温保墒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微域集水效果,可将5mm左右的无效降水有效利用,且集中在小麦根部,加之起垄铺膜后形成的小麦宽窄行边际优势,抗旱增产显著.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9.
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84WR21-4-2"为母本、"洛8912"为父本,进行冬春麦杂交选育出优质高产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中1号.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该新品种两极分化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饱满度较好.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0.
棉花1膜3行模式下密度和缩节胺用量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1膜3行种植模式下,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分析此模式下棉花植密度和缩节胺优化组合,为该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棉花1模3行模式下,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9.4×104 、14.1×104和18.8×104株/hm2;缩节胺用量为副处理,也设置3个水平,90、180和270 g/hm2,研究两因素作用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而与缩节胺的用量呈负相关;棉株茎粗与密度呈负相关,与缩节胺的用量呈正相关;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结论】棉花种植密度在14.1×104株/hm2,缩节胺180 g/hm2时,最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