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2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1.
在兰州地区以岷山红三叶为对照,从物候期、分枝数、株高、草产量、种子产量、营养成分及异黄酮含量等方面对国外引进的5个红三叶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山红三叶生育期最短;Astred粗蛋白含量最高;Colenso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品种;Renegade异黄酮总量、鲜干比及株高最高;Sensation鲜草产量、分枝数、千粒质量优于其他品种;Cobbity小花数,花序长最高;Renegade,As-tred,Cobbity,Sensation均可作为红三叶品种的优良种质来源。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13.
岷县高寒牧区多年生豆科牧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年,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和甘肃草原总站引种了16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在岷县麻子川乡璇窝草原站种羊场试种,对其物候期、生物学特征、抗逆性和经济性状进行了2年(2002-2003年)的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除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e,小冠花Coronilla var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外的其他13种牧草均可在岷县高寒牧区种植;13种牧草中,岷山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WL-232HQ苜蓿,8920MF多叶苜蓿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114.
集饲用和药用价值于一体的牧草新秀--岷山红三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岷山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是甘肃省岷县的优良地方牧草品种,是集饲用和药用价值于一体的优质豆科牧草,是发展当地草产业的龙头产品.为此对该牧草的产地环境条件、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饲用价值、药用价值、产业化进程及市场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5.
为研究紫花苜蓿的最佳播种时间,设定了8个不同播种时期播种紫花苜蓿。结果表明,播种较晚可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但播种太晚则不利于提高越冬率。综合试验结果,发现以7月25日播种的出苗情况、生长情况和越冬情况最好,因此建议在该阶段播种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16.
甘肃省定西地区20个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的适宜播种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丹  田新会  杜文华 《草业科学》2016,33(4):722-730
本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选育的20个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新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甘肃省定西地区春播和秋播条件下的生育特点和品质特性,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了小黑麦新品系草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播期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个小黑麦品系中,除J1、J3和J20的越冬率较低,不适宜秋播外,其它材料均可正常越冬;品系J18、J19、J11、J2、J14和J15秋播时草产量较高,J3、J17、J8、J14、J13、J2和J16春播时草产量较高。综合分析得出,品系J10和J18适宜于秋播,品系J4、J5、J6、J8、J12、J13、J14、J15、J17和J20适宜于春播,品系J2、J7、J9、J11和J19于秋季和春季均可播种,而J1、J3和J16的适宜播期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为确定以上材料的抗寒性和适宜播种期及提高小黑麦草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7.
为探寻使黑麦(Secale cereale)抗倒伏性增强,并能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矮壮素喷施浓度,本研究通过在黑麦拔节期对其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0,0.1%,0.2%,0.3%,0.4%),研究其对黑麦抗倒伏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喷施浓度为0.3%和0.4%时,黑麦株高降低约30cm,节间缩短,基部第2节间的外径增粗,抗折力增强,钾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氮含量减少,抗倒伏指数增大,同时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喷施矮壮素),增产1 500kg·hm-2(P0.05)。黑麦种子产量与株高和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基部第2节间的外径、抗折力、抗倒伏指数、钾含量等极显著正相关,和第1节间长显著负相关,说明增强黑麦抗倒性有利于提高其种子产量。0.1%和0.2%浓度的矮壮素对黑麦的抗倒伏性以及种子产量等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从经济效益和环保的角度出发,喷施浓度为0.3%的矮壮素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减少矮壮素用量,为黑麦进行种子生产的适宜用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黑麦由于倒伏引起的种子产量低的问题,为黑麦种子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高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与抗白粉病新品系(甘农PR1)杂交产生F1代作为试验材料,对红三叶AFLP反应中7个因素(DNA浓度,酶切时间,两酶(EcoRI,MseI)浓度,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2×PCR Master Mix用量,引物组合)进行优化试验。建立了适合红三叶稳定且多态性高的最佳AFLP反应体系:90ng/μL DNA模板、5h酶切、8UEcoRI、6UMseI、30倍稀释预扩增产物、10μL 2×PCR Master Mix。优化的AFLP反应体系在红三叶的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为进一步进行红三叶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9.
由于罗非鱼养殖规模的迅速发展,越冬苗种的需求增大、种质退化、全雄率不高等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成鱼早熟、过度繁殖使得大量低值幼鱼争夺饵料和空间,严重影响了成鱼产量、品质(规格不齐)及养殖效益的提高。通过投放部分食鱼的凶猛鱼类(乌鳢),控制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并将其转化成高档经济鱼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2001年我们利用4口池塘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一、试验方法(一)池塘准备本次试验共用池塘4口,编号为1#、2#、3#、4#,总面积17.52亩,…  相似文献   
120.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大田蓟马为害评价基础上,对10个不同苜蓿Medicaco sativa抗性品种进行了室内抗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后,不同抗级品种间总酚、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种Ta和TS苜蓿的增幅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抗级品种,感虫品种S和DB苜蓿的增加量最低.说明总酚、游离脯氨酸与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相关,或具有诱导抗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