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4篇
  57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丘林滴定法与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并对自动电位滴定法做了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试验。同时进行了用自动电位滴定法与手工滴定法标定硫酸亚铁标准溶液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标定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结果一致,并无显著差别;丘林滴定法和自动电位滴定法均能满足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分析要求,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自动电位滴定法显示了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加标回收率在98.43%~10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93%~0.936%,可见自动电位滴定法是一种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2.
土壤碱溶有机质的测定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土壤供氮能力快速测定方法-土壤碱溶有机质的测定,以及碱溶有机质与常规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碱溶有机质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及其在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初步应用。选择我国有代表性的潮土、黑土、红壤土样各50个,研究土壤碱溶有机质与常规方法-丘林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二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345,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土壤有机质(g kg-1)=3.3265μ碱溶有机质(g kg-1)+6.9389。选择代表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28个土样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碱溶有机质与不施氮处理植株吸氮量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628,p>0.01),且其相关系数高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与植株吸氮量的相关系数。虽然土壤碱溶有机质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低于生物培养方法即好气培养2周后土壤矿质氮(硝态氮+铵态氮)与植株氮素吸收的相关性,但土壤碱溶有机质更适合测土推荐施肥实验室高效快速测定的需要,可见碱溶有机质是可浸提的土壤腐殖质,可用比色法快速测定并能较好估测土壤的供氮能力,值得推荐在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53.
在华北平原的低产田上,研究了3年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小麦-玉米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NP处理,NPK和NPK+秸秆还田(St)处理对小麦和玉米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NPK+St处理增产最为明显,而且降低了年度间的产量变异系数。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形态钾含量。同季作物种植下,NPK+St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农学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都高于NPK处理。NPK+St能提高0~20 cm耕层土壤速效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因此,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的稳定和增加,而NPK+St处理不仅能保证作物高产稳产,还能提高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不同葡萄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光谱响应差异,揭示葡萄叶片光谱反射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葡萄叶片营养光谱诊断精度提供参考。  【方法】  在河北廊坊葡萄园,采集夏黑、意大利、红宝石、秋黑4个葡萄品种的叶片,用Fieldspec FR2500光谱仪测定叶片光谱数据,常规化学方法测定叶片含氮量,通过扫描电镜 (SU8010) 冷冻传输技术观察和测量叶片组织结构,进行不同葡萄品种的叶片光谱与叶片组织结构的相关分析。  【结果】  葡萄叶片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反面,是正反面光谱反射率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叶片反面光谱反射率皆高于叶片正面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叶片正面光谱反射率普遍高于叶片反面光谱反射率;不同葡萄品种叶片表面气孔数量和分布不同,栅栏组织细胞厚度以及海绵组织厚度存在差异,在叶片含氮量相近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有差异,主要是叶片组织结构和形态差异所致;叶片正面光谱的红边参数λred (在660~770 nm波长范围内,当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值达最大时所对应的波长) 与不同品种叶片厚度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光谱红边参数与其它叶片结构参数也有较强相关性,其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在不同品种的光谱响应中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结论】  明确了叶片正反面表皮细胞形态、叶片内部结构差异及其与光谱特征的相关性,不同葡萄品种叶片厚度变化均可以用红边参数λred来反映,但若考虑品种因素,还可以针对每个品种选择相关性更好的参数,这为后期葡萄叶片营养光谱诊断模型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了依据:为提高叶片营养光谱诊断模型的精度,在利用光谱技术进行叶片营养诊断时需要考虑叶片结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华北北部沙质潮土区冬小麦产量较低,为摸清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规律,提高施肥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动态及不同肥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冬小麦养分吸收速率最快时期出现在拔节期至抽穗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比例相对较低;氮磷钾配合施用不仅可以提高冬小麦的养分吸收量,还可以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运转;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及调节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平衡关系,是提高产量的有效田间管理措施;控制养分投入数量,调整养分投入比例,保持养分持续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对养分投入的缓冲能力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56.
土壤测试实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处理与推荐施肥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测试的工作效率和测试数据采集、处理的准确性,针对土壤养分测试技术的工作流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制设计了土壤样品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入库和计算机自动对作物进行推荐施肥的分析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明酒糟沼渣(酱香型白酒酒糟生产沼气的副产物)对辣椒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沼渣的高效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黄壤为基础,通过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在氮磷钾肥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对照(CK,不施沼渣)以及5个不同沼渣施用量等共6个处理,进行沼渣对辣椒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沼渣能增加辣椒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当沼渣施用量在11 250~30 000 kg/hm~2时辣椒株高和茎粗增加显著(P0.05),施用量在15 000~30 000kg/hm~2时叶长增加显著(P0.05),施用量在30 000 kg/hm~2时叶宽增加显著(P0.05);施用沼渣能使辣椒产量增产8.43%~34.37%,当沼渣施用量为30 000 kg/hm~2时辣椒产量增加显著(P0.05);增施沼渣能使大部分处理辣椒Vc和还原糖含量提高,部分处理辣椒硝酸盐含量降低,同时随着沼渣施用量增加辣椒N含量降低,辣椒P含量不变,辣椒K含量受影响但变化无规律。辣椒产量与株高、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辣椒N呈显著负相关;Vc与辣椒K、土壤全K呈显著正相关;硝酸盐与土壤全N、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有效磷、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酒糟沼渣适量施用能增加辣椒产量,改善辣椒品质,在氮磷钾肥常规施用的基础上以酒糟沼渣施用量30 000 kg/hm~2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8.
玉米不同器官元素分布对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施肥条件下玉米不同器官干重、元素分布的比值变化,揭示施肥对作物的影响。【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钾肥(NPK)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成熟期农大108玉米茎秆、叶片、籽粒的干重以及N、P、K、Cu、Zn、Fe、Mn等元素分布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玉米干重及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布存在差异,N含量为叶片>籽粒>茎秆,P含量为籽粒>叶片>茎秆,K含量为茎秆>叶片>籽粒,Fe含量为叶片>茎秆>籽粒。施肥降低了不同器官间N、P、K、Fe元素含量的差异,改变了不同器官干重与Cu、Zn元素含量在整株中的相对比值。除个别处理外,N、P、Fe与Cu、Zn元素的对施肥的响应趋势具有一致性。同时,玉米不同器官元素分布对不同肥料组合的响应存在差异性,N、P、K元素对不同肥料组合响应程度较大,Cu、Zn、Fe、Mn微量元素响应较小;玉米茎、叶对不同肥料组合响应程度较大,籽粒较小。从总体上看,NPK处理对玉米元素分布的影响高于NP、NK、PK处理。另外,玉米不同器官元素的分布受肥料交互效应的影响。【结论】不同肥料配施对玉米不同器官元素分布影响的趋势与程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通过调整施肥可以改善作物养分在不同器官的分布,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测土推荐施锌对水稻产量结构及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在海丰农场的海涂滩地上通过小区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测土推荐施锌量对水稻产量结构、土壤有效锌及其他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施锌处理的水稻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比对照极显著地增加(P<0.01),并且都是在推荐施锌量(15 kg/hm2)条件下最高,其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6.9%,但当锌施用量超过推荐施用量,即22.5 kg/hm2时,水稻产量结构性能均降低,且与推荐的施锌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施锌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和籽粒的含锌量均增加,成熟期提前,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Zn和NH4+的残留量也是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有效P、K、Ca、Mg却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土壤其他有效养分(S、B、Cu、Fe、Mn)及土壤有机质、pH不受锌施用量影响。推荐的施锌量处理土壤残留有效锌含量为1.83 mg/L,没有发现对水稻产生毒害现象。可以认为,利用ASI法进行测土推荐施锌,不仅能够改善水稻产量结构,而且对土壤环境不会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60.
基于常规土壤有效磷(Olsen法)分析的高效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常规方法土壤测试的效率是我国测土配方施肥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30个有代表性的土样研究了与现代化测试技术手段相应的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分析过程的改进和提高,结果显示:700 nm波长比色测定土壤有效磷比882 nm波长测定有显著正偏差,土壤有效磷的比色测定应该用882 nm波长以消除土壤可溶有机质影响;改进的钼锑抗显色剂10 min可稳定显色,大大缩短了比色测定需要等待的时间,且测定结果与原有测定过程测定结果一致。同时改进的显色剂稳定时间长,24 h的测定结果和10 min测定结果没有差异。土壤有效磷测定显色过程采用稀释加液器和比色测定中采用泵吸式进样器,可以大大提高土壤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