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通过Cre-loxP系统,构建了Kan基因的删除载体系统,利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指示删除的效果。首先,利用两次PCR方法对pGreen载体进行改造,在卡那霉素抗性(Kan)基因的两侧加入两个同向的loxP位点,在多克隆位点前插入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EPSP)合酶的表达框作为筛选标记基因,命名为pBAC823。在此载体基础上,构建了两个植物表达载体,组成一个抗生素可删除的载体系统。其一是在pBAC823载体Kan基因的一侧加入花青素合成途径中两个转录因子bi基因和cl基因的表达框,命名为pBAC9008。该载体可以作为基础植物表达载体,用于表达目的基因。其二是含Cre酶基因表达框的植物表达载体。将hsp70启动子驱动的cre基因的表达框插入pBAC823载体Kan基因的一侧,并将玉米花青素基因合成途径中转录因子bi和cl的表达框插入多克隆位点,命名为pBAC9009,此载体作为一个删除载体,单独转化植物,之后可以通过杂交方法删除目的基因表达载体中两个loxP位点之间的Kan基因片段。将上述载体转化玉米幼胚,得到T0代转基因玉米的种子,其中部分籽粒为紫色,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紫色籽粒有花青素基因的插入,验证了花青素合成基因作为可视化标记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可视化标记跟踪外源基因的表达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删除,不仅大大降低了外源基因的检测成本,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证,在转基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利用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na基因及RbcS启动子构建了高效特异表达载体pBAC202,通过基因枪轰击小麦幼胚和幼穗, 将外源gna基因导入到3个高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中,获得42个转基因后代株系。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了DNA点杂交、PCR及PCR-Southern验证,确认外源gn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进一步的凝集素活性检测表明,小麦叶片中表达的凝集素可使红细胞凝集,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转基因植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抗蚜虫(Rhopalosiphum padi )试验,蚜口密度抑制率从19%~73%不等,部分株系抑虫效果较好。利用转基因的方式可将外源抗虫基因gna导入到小麦中,并可有效地增强小麦的抗蚜能力,为选育具抗虫特性的优质小麦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3.
以京海黄鸡为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测定IGF-Ⅱ基因3个SNPs位点,同时分析它们对不同周龄体重及产蛋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3个位点分别发生C—G、G—C、G—A的单碱基突变,各检测到3种基因型,P1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方差分析表明,AA与BB基因型个体300日龄产蛋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A为增效等位基因,B为减效等位基因;CD基因型个体12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型(P〈O.05);EE、EF基因型个体300日龄平均蛋质量显著高于FF型(P〈0.05),E为增效等位基因,F为减效等位基因。联合基因型AA/CC/EF平均蛋质量显著高于AB/cD/EE与AB/CD/EF(P〈0.05);AB/CD/EF基因型个体300日龄体质量显著高于AA/CC/EF、BB/DD/EE型(P〈0.05)。  相似文献   
44.
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测定了京海鸡、虎皮鹦鹉和扬州鹅三个不同禽类群体的酯酶(Es)多态性。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的Es具有一定的差异:京海鸡有Es-3、Es-2和Es-1三个着色区,Es-1位点由基因Es-1^A、Es-1^B和Es-1^C控制(Es-1^B频率为0.6328),有AA、AB、BB和O四种表现型(BB频率为0.5000);鹦鹉只有Es-3、Es-1区,Es-1位点由Es-1^A、Es-1^B和Es-1^C。基因控制,Es-1^A频率高达0.8238,有AA、AB、AC、BB、BC和CC六种表现型,以AA频率最高(0.7714);扬州鹅未见Es-3和Es-2区,Es-1区较复杂,共出现7个条带,其中1条带出现于部分个体,2~4条带出现于所有个体,5-7带为弱信号带,具有个体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DREB1B基因在转基因小麦后代的稳定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基因枪导入了pBAC128F/R质粒(含有玉米Adh1内含子1的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bar基因作为选择标记,以来自拟南芥菜逆境诱导表达类型--亲水蛋白rd29b基因的启动子驱动脱水应答转录因子DREBIB基因的逆境诱导表达类型质粒)的T4代转基因小麦进行了稳定表达研究.PCR、PCR-Southem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外源转录因子DREBlB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基因株系的基因组中.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株系的DREB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所增强.叶片除草剂抗性检测结果显示有8个转基因株系可抗到150 mg/L.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4个株系(编号为1,18,30和76)的脯氨酸含量提高幅度较大,同一株系,干旱与未干旱处理相比,脯氨酸含量提高了3~5倍.干旱处理后的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脯氨酸含量高2~3倍.在干旱条件下,T4代田间小区产量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株系(编号为30,51,70和76)的产量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有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利用逆境诱导型rd29b基因的启动子来增强外源DREB1B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改良小麦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6.
在广泛调查长江下游地区稻渔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稻渔共作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蟹苗放养主要以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为主,体重绝对生长曲线均呈"S"形,1龄蟹种体重随体宽的增加呈指数式生长;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的环境适应期分别约为1个月、2个月,增重最快期分别为9月、8月;河蟹放养规格不同时,其日增重与体重的增加随放养规格的提高而提高,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产量比1龄蟹种分别高17.58%、13.20%;栽培植物为常优1号水稻时,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商品蟹规格最高,分别为58.2%、72.5 g/只。蟹产量以种植水草为高;稻渔(蟹)共作各模式的纯收入差异显著,以"常优1号 1龄蟹种"模式为最高,达2.507万元/hm2。  相似文献   
47.
肉兔血浆AKP、GPT活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齐卡兔(G系)、布列塔尼亚兔(A系,♂)×新西兰白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加利福尼亚兔(♀)、齐卡兔(G系)(♂)×新西兰白兔(♀)、齐卡兔(G系)(♂)×加利福尼亚兔(♀)100日龄血浆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其与10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卡兔(G系)、齐卡兔(G系)(♂)×新西兰白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血浆AKP活性显著高于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布列塔尼亚兔(A系)(♂)×加利福尼亚兔(♀)(P<0.05)。加利福尼亚兔血浆GPT活性显著高于齐卡兔(G系)(♂)×加利福尼亚兔(♀),其它六个品种(或组合)兔之间差异不显著。八个品种(或组合)兔血浆AKP活性与10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均呈正相关,总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料重比呈负相关,相关不显著。八个品种(或组合)兔血浆GPT活性与10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基本上呈负相关,且总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料重比基本上呈正相关,总相关系数不显著。  相似文献   
48.
以引进品种莱茵鹅作参照,利用6个微卫星标记对7个中国家鹅品种(类群)的H值及PIC、遗传分化系数、亲缘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鹅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其中,雁鹅具有最低的H值和PIC,浙东白鹅H值最高,皖西白鹅PIC最高;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中国鹅品种(类群)内;莱茵鹅与7个中国鹅品种(类群)的遗传距离均较远。NJ聚类结果表明,雁鹅与兴国灰鹅聚为一类后和皖西白鹅聚在一起,然后与浙东白鹅与四季鹅的聚类体聚为一体,接着与扬州鹅聚类,最后和五龙鹅聚为一类;莱茵鹅则自成一体系。  相似文献   
49.
【目的】克隆了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珠芽中LlARR1并对其进行基因表达分析,为分析LlARR1基因在卷丹珠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珠芽形成过程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一个注释为ARR1的差异表达的转录本。通过PCR技术,以卷丹混合叶腋cDNA为模板克隆了ARR1的同源基因,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LlARR1在珠芽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探究了其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响应。【结果】LlARR1的CDS全长为2 148 bp,编码715个氨基酸,不存在跨膜运输结构,属于B型ARR蛋白家族。qRT-PCR结果显示,LlARR1在S0、S1时期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LlARR1在卷丹百合叶腋处表达量最高,且在S0时期植株茎秆上部表达量显著高于茎秆下部。同时,其在自然发生珠芽的百合品种中叶腋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自然条件下不可发生珠芽的百合品种。说明LlARR1主要在叶腋处发挥功能,并可能在卷丹珠芽发生过程中具有正调控作用。LlARR1的表达在S2(珠芽绿球期)有一个小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