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2篇
  21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糙米豆粉馒头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馒头中添加糙米粉和低温脱脂豆粉,研制新型营养主食食品。经试验得到糙米豆粉馒头的最佳配方为:糙米粉20%,低温脱脂豆粉2%,小麦粉78%;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粉中活性干酵母添加量1%,加水量48%,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80min,醒发时间20 min,蒸制时间20 min,取出后自然冷却。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馒头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52.
正蓝旗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正蓝旗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正蓝旗1987和2001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正蓝旗植被覆盖以中等盖度植被和高盖度植被为主,1987年二者面积占总面积的92.98%,2001年占总面积的77.34%。期间,高盖度植被大幅减少,减少达57.53%,低盖度植被和农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全旗植被覆盖类型变化以植被退化为主,占发生覆盖类型变化面积的84.53%,这说明正蓝旗的植被生态趋于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3.
文章从情境创设的概念出发,阐述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这种方法的可能性,并论证情境创设的意义,最后提出情境创设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改性生物炭在水溶液中对Cu2+的吸附性能,利用硅酸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制备了3种不同改性小麦秸秆生物炭,通过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SEM-ED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探究其表面形貌、官能团等性质变化。硅酸钠改性生物炭(sodium silicate modified biochar,SBC)的比表面积与孔容最大,分别为43.69 m2/g、5.30 cm3/g,比未改性生物炭(biochar,BC)(6.02 m2/g、1.40 cm3/g)分别增加了6.25、2.79倍。由SEM-EDS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均出现C元素质量分数下降、O元素质量分数增加的现象,其中,SBC的C元素和O元素质量分数变化最大,且SBC和氯化镁改性生物炭(magnesium chloride modified biochar,MBC)上负载了大量含Si和Mg的颗粒。FTIR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均能增强官能团的峰值,硅酸钠改性增强程度最大。另外,过氧化氢改性生物炭(hydrogen peroxide modified biochar,HBC)、BC、MBC 和SBC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BC、MBC、SBC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HBC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分析吸附模型参数可知,改性生物炭MBC、SBC和HBC中,SBC对Cu2+的吸附能力更强,其理论吸附量可以达到230.20 mg/g,该结果可为改性生物炭对Cu2+污染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利用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的3'UTR序列设计特异DNA标记pi9utr,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育种实践,改良7份籼稻亲本(316B、金23B、R207、R228、R288、R389、明恢86)的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pi9utr是一个高效显性分子标记,除R207外,在其余6份受体亲本与Pi9供体亲本75-1-127间均存在明显而稳定的多态;在室内接种后的316B×75-1-127 BC4F1群体和R288×775-1-127 BC6F1群体中随机取样,进行稻瘟病抗性表型和基因型鉴定及Pi9基因表达分析,证明pi9utr对两个组合回交后代个体的抗病性辅助选择效率均为100%,且在所有抗病单株中均能检测到Pi9基因的高效表达,在所有感病单株中均没有检测到Pi9基因的表达。利用pi9utr在回交世代中的连续辅助选择,获得了3个组合的BC4F1及3个组合的BC6F2代群体,为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李方舟  张海生  杨婷婷  王军  古晓红 《核农学报》2022,36(12):2519-2527
叶绿素含量是研究大豆光合作用的重要生理指标,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进行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功能的同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鼓粒期大豆叶片为研究对象,对63个样本的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用28个样本验证集进行验证及评价。结果表明,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初始时间点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单个激子驱动除QA外的电子传递的效率(ψEO)、初始时间点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t=tFM时单位面积内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M)、性能指数(PIABS)、J点相对可变荧光(VJ)7个荧光参数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6、0.75、0.80、0.82、0.77、-0.75。回归模型方程为y=-0.138x1+ 2.154x2+0.002x3+0.077x4+0.076(R2=0.694)(x1、x2、x3、x4和y分别为Fv/FoφPOETO/CSMPIABS和叶绿素含量),验证模型决定系数(R2)=0.805 8,均方根误差(RMSE)=0.293 4,预测残差(RPD)=1.773 8,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丰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无损监测大豆叶绿素估算方法。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ETO/CSM对叶绿素含量直接作用最大,φPO次之,Fv/Fo对叶绿素含量起直接负作用,PIABS直接作用最小,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06、0.382、-0.303、0.078。本研究实现了大豆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功能的同步分析,明确了荧光参数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效应,可为调节栽培措施,实现大豆高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高丹草新品种晋草7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晋草7号是以新型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sx6A为母本,以scR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饲草高梁杂交种,在2010-2011年国家高梁区域试验中,2a平均折合产量93619.5kg/hm2,比对照品种皖草2号增产5.4%。适宜在山西省中南部、黑龙江省第1积温带、辽宁省中部、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安徽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活动积温达2300℃以上及同类区种植。  相似文献   
58.
利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地上、地下生物量数据,分析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季节动态,并建立根冠比季节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地上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为46.14 g•m-2,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7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8月下旬,分别为1 275.46 g•m-2和365.1 g•m-2。② 2011年小针茅草原植被根冠比季节波动较大,最小根冠比为16.8, 出现在8月下旬, 最大根冠比为51.05, 出现在7月下旬。③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根冠比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8月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626,可以用8月的地上生物量模拟根冠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59.
为改善当前梨产业发展中品种单一、品质退化的现状,从国内外引进多个梨品种在福泉地区进行高接换种,并对其中表现较好的3个梨品种(秋黄、高生、秋锦)进行产量及品质调查,论证其在福泉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梨品种高接3年的单株产量都在55 kg/株以上,折合产量高于2700 kg/667m2,单果重均高于300 g,大小适...  相似文献   
60.
福建长汀位于中国南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分析当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是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手段。以Landsat数据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提取福建省长汀红壤区2000-2014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值,并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差值法分别对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等级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5 a长汀红壤区NDVI呈明显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2132.90 km2,面积比例提高68.86%,植被变化以恢复和完全恢复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88.07%。经过多年的治理,长汀红壤区植被覆盖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占长汀土地总面积0.42%的区域属植被严重退化区,主要分布于汀江两岸,建议在该流域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措施,合理生产开发利用,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