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章丘大葱棵大,葱白长而洁,组织充实脆嫩,味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及氨基酸,品质上乘,是大葱中的珍品,生食或作调料俱佳。并可入药治疗多种疾病。但因农户种植品种混杂、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贮藏保鲜管理不当,严重影响了章丘大葱的品质与风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通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随着保持地茄果类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大,其杂交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经过实践摸索和分析,对于影响茄子杂交种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作了总结和归纳。其目的是提高茄子杂交制种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高种子纯度和净度,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经过多年的实践试验,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3.
双重PCR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双重PCR技术快速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sepedonicus)和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a)。【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马铃薯环腐病菌pCS1质粒上纤维素酶A基因序列,对比近缘种及马铃薯上几种重要病原菌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CMS1/CMS2,将设计的引物与已发表的PCR检测马铃薯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ECA1f/ECA2r结合,经过条件优化后,建立了双重PCR体系。【结果】利用引物CMS1/CMS2扩增出了1条913 bp的马铃薯环腐病菌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100 fg•μL-1,在细菌数上达105 CFU•mL-1。利用双重PCR体系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进行扩增,可获得913和690 bp的2条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600 fg•μL-1,在细菌数上达5×105 CFU•mL-1。【结论】成功建立了双重PCR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技术体系,该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可靠地检测出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  相似文献   
74.
2006—2008年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的毒力基因进行测定与评价,为抗晚疫病育种策略制定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指导。【方法】利用11个含有单显抗病基因的一套鉴别寄主,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在采自2006—2008年中国6个省份的5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中,共测定出30个生理小种。所测的30个生理小种均为含多个毒力基因的复合小种,其中含有5个以上的毒力基因的小种有25个,约占83%。还发现3个菌株可以克服所有已知的R1—R11等11个抗病基因的"超级毒力小种"。【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数目不断增多,其组成日趋复杂。垂直抗病基因R1—R11在中国部分省份完全丧失抗病性,迫切需要发掘新的抗源和加紧培育水平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NLP(Necrosis- and ethylene-inducing like proteins)家族基因PITG_10839的致坏死功能及所编码蛋白的活性位点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以PITG_10839作为研究对象,选inf1作为正对照,以致病疫霉菌株HK09-19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将所得cDNA与表达载体pBI121连接,构建所选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采用冻融法将其转入农杆菌LBA4404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体系在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对PITG_10839的表达和功能进行分析。利用over-lap PCR方法定点突变基因PITG_10839的活性位点,同时构建活性位点突变后的重组表达质粒,并通过农杆菌注射接种本生烟来研究各活性位点在基因坏死功能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致病疫霉游动孢子侵染马铃薯叶片后不同时期PITG_10839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PITG_10839和inf1的全长cDNA,分别为405及357 nt。同时,成功构建了PITG_10839和inf1的真核表达载体pBI121-10839和pBI121-inf1,并成功转入农杆菌。将含有重组质粒pBI121-10839的农杆菌注射接种本生烟,5 d后接种叶片开始逐渐黄化,7 d后叶片出现典型的皱缩坏死症状。然而含有对照重组质粒pBI121-inf1的农杆菌在注射接种3 d后,本生烟叶片便开始出现萎蔫,5 d时则出现坏死症状,7 d时坏死症状严重。进一步对PITG_10839编码蛋白的活性位点进行突变,发现D9A、E22A和D20A 3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使基因PITG_10839所编码蛋白的致坏死功能丧失,叶片仅出现轻微的黄化现象,然而H17A位点氨基酸的突变对该基因的致坏死功能没有影响,注射接种7 d后,仍然可以使本生烟叶片出现皱缩坏死的症状。同时,荧光定量PCR表明,致病疫霉游动孢子接种后不同侵染阶段PITG_10839的表达呈现出了不同水平的增加。接种后12 h至36 h,表达量变化水平稳定,增加了20倍左右;48 h时其表达量急剧上升至350倍左右;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接种36 h时的表达水平。【结论】致病疫霉NLP家族基因PITG_10839具有致使烟草叶片坏死的功能,并确定了影响该基因所编码蛋白致坏死功能的氨基酸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76.
淹水土壤有效态硒提取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集几种肥力水平与含硒量差异较大的土壤连续两季(次)盆栽水稻,以植株含硒量和吸硒量作参比标准,对6种提取剂所提取的有铲态硒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提取剂与水稻植株提取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提取剂有水和0.03mol/LNH4F-0.025mol/LHCl;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的取剂为0.2mol/LK2SO4,除第一季(次)水稻植株的吸硒量外,0.5mol/LNaHCO3和AB-DTPA与  相似文献   
77.
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经济有效的药剂,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烯酰·唑嘧菌和氰霜唑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效果最佳,第5次施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94.5%和94.1%;其次为丁子香酚和唑醚·代森联,防效分别为88.7%和76.1%;苦参碱防效较差,仅为23.7%。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氰霜唑和烯酰·唑嘧菌处理的防效和增产率均较高,建议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8.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河北省和吉林省部分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精甲霜灵和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省被测的97个晚疫病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在被测的河北围场65株晚疫病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高抗,其中高抗、中抗和敏感比例分别为72.3%、26.2%和1.5%,而在被测的32株吉林长春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敏感,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3%、15.6%和3.1%。在被测的35株河北省围场县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中,所有菌株都为抗性菌株,并且高抗菌株占97.1%;而在18株吉林长春晚疫病菌株中,多数为敏感菌株,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比例分别为77.8%、16.7%和5.5%。研究还发现精甲霜灵和甲霜灵对部分高抗菌株具有刺激菌丝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脱落酸(ABA)在植物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ABA合成限速酶,位于ABA生物合成通路上游。为明确马铃薯NCED基因家族成员以及NCED基因表达特性,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马铃薯NCED基因家族成员,并通过染色体定位、理化性质表征、系统发育树构建、基因结构分析以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鉴定对该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系统研究。基于马铃薯参考基因组,共鉴定到10个马铃薯NCED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基因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该基因家族蛋白分子量介于50~70 kD之间,等电点介于5.48~8.71之间;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具有大量与多种植物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明确接种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后马铃薯NCED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为深入挖掘NCED基因家族在马铃薯与茄链格孢互作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0.
针对甘薯早期冷害不易检测,导致甘薯品质下降,易感染其他病害等问题,建立了基于光谱技术的甘薯冷害无损检测方法。基于类可分性准则的关键特征排序法选择有效特征光谱波长,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训练评价,检测特征光谱波长的准确性以及甘薯早期冷害发生情况。通过对5个甘薯品种共400个样品进行实验,以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5∶5比例检测甘薯冷害准确率高达99.52%,以7∶3比例测试结果高达99.63%。实验结果证明特征光谱波段选择正确,表明光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甘薯冷害,此研究为甘薯贮存分类等后续工作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