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6篇
  6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91.
杨智临  李亚龙  杨琦  吴桐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44-10946,10978
[目的]探讨Fenton试剂作为氧化剂,对目标污染物——除草剂类农药废水中的间羟基苯甲酸的去除效果和动力学及热力学。[方法]考察了Fenton降解间羟基苯甲酸效果的影响因素;模拟了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讨论了间羟基苯甲酸在氧化过程中降解和去除的规律和机理。[结果]在35℃、pH3.0、H2O2浓度为0.25 mol/L、H2O2/Fe2+=20的反应条件下,反应1 h后,Fenton对间羟基苯甲酸的去除率达到最高,为97.64%;Fenton对间羟基苯甲酸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K)为0.252 1/min,半衰期(t1/2)为2.54 min;反应活化能(Ea)为12.72 kJ/mol。Fenton法对间羟基苯甲酸的氧化反应较完全,乙二酸和乙酸为主要的氧化反应终产物。[结论]为将来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基于DEM的森林景观与自然度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在Arc GIS支持下,建立乐东县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型,提取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各地形因子,将森林分为10种景观类型,并结合自然度与地形进行叠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资源景观分异频度与地形关系显著,各景观格局分异特征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有人工干扰的因素。  相似文献   
93.
倍力凝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倍力凝取代琼脂作培养基固化剂, 观察其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茎节切段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倍力凝作固化剂, 试管苗生长发育明显较琼脂作固化剂的试管苗迅速、健壮, 植株鲜重较对照高8-7 % , 而生产成本降低20% 。  相似文献   
94.
近几年,铁岭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发生分布规律及危害特点。根据稻水象甲传播途径多,适应性强,危害重,除治难等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条件,提出了检疫和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5.
垃圾填埋场的厌氧降解作用及其微生物类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琦  张亚雷 《中国沼气》1997,15(3):7-10
垃圾填埋场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垃圾的降解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填埋场内垃圾降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填埋场内,甲烷八叠球菌是优势菌种,辅酶F420可以作为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96.
杨琦  尚海涛  李惠娣 《中国沼气》2006,24(2):16-20,24
四氯乙烯(PCE)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和不合理的处置,已经成为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的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同时PCE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化合物.目前PCE的地下水生物修复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日益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PCE的去除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其去除的机理;论述了厌氧降解PCE微生物种类和PCE降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对PCE基因工程菌构建,厌氧共代谢基质以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地下水中PCE的生物修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地下水PCE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的证据,为保障地下水饮用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7.
针对目前科技馆的现状,剖析科技馆建设的定位,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并且探索、寻找科技馆未来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8.
为建立更加准确的桉树单木生物量模型,并为准确估算海南岛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方法,以海南岛桉树 90 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桉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采用分级联合估计方法进行了全树生物量与 6 个组分(树干、地上部分、树枝、树叶、树冠、根系)的相容性生物量的估计。结果表明:所建的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 0.85 以上,最高达 0.99,在胸径基础上增加树高变量对改进生物量的预估效果不显著。与独立生物量模型相比,相容性模型的预估效果较独立模型好,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对根系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改进尤为凸显。总体而言,相容性模型基本满足森林生物量计量的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在确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森林碳储量和海南省 LULUCF 碳汇计量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利用无人机影像构建作物表面模型估测甘蔗LAI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探讨从作物表面模型(crop surface models,CSMs)中提取株高来估算糖料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可行性,该文采用无人机-RGB高清数码相机构成的低空遥感平台,以广西糖料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糖料蔗全生育期的高清数码影像,分别在有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建立各生育期CSMs并提取株高。此外,该文利用高清数码影像计算了6种可见光植被指数并建立LAI估算模型,用以对比从CSMs提取的株高对LAI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全生育期CSMs提取的株高与实测株高显著相关(P0.01),株高预测值与实测值高度拟合(R2=0.961 2,RMSE=0.215 2)。选取的6种可见光植被指数中,绿红植被指数对糖料蔗伸长末期以前的LAI的估测效果最好(R2=0.779 0,RMSE=0.556 1,MRE=0.168 0)。相同条件下,株高对LAI有更高的估测精度,其中CSMs提取的株高估测效果优于地面实测株高,预测模型R2=0.904 4,RMSE=0.366 2,MRE=0.124 3。研究表明,使用无人机拍摄RGB影像来提取株高并运用于糖料蔗重要生育期LAI的估算是可行的,CSMs提取的株高拥有较高的精度。该研究可为大区域进行精准快速的农情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周婧  杨琦  李钢  徐静 《林业科学》2019,(1):89-102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河口地带的耐盐植物群落,分布在南纬30°与北纬30°之间,具有盐胁迫、高矿物组成、强还原性、频繁的潮汐等特征,也使植物对营养、空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特殊生境使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必然会造成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良好生物活性、独特化学结构的活性功能分子。红树属是红树林植物中分布较广泛的一个属,包括8个种,分别是红海榄、红树、红茄苳、美洲红树、Rhizophora harrisonii、R.racemosa、树冬红树和萨摩红树。迄今为止,从红树属分离出内生真菌类群已达23目41科64属,其中对拟盘多毛孢属、青霉属和毛霉属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研究的最为广泛;从红树属内生真菌中分离鉴定出195种天然产物,包括生物碱类、萜类化合物、香豆素类、色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杂氧蒽醌类化合物、肽类、酚酸类化合物、内酯类等化合物,从红树属植物中发现许多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从中国南海红树林红茄苳内生拟盘多毛孢真菌中发现一系列罕见的具有亲脂性取代基的新色酮类化合物pestalotiopsones A-F (107—112),从拟盘多毛孢属JCM2A4中发现2个具有柔性结构的补身烷型倍半萜-环青霉醛酸的新骨架化合物pestalotiopens A和B (83, 84)。此外,许多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抗菌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如化合物pestalpolyol 1(119)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4.10μmol·L-1。从内生真菌毛霉QEN-189中分离到的吲哚生物碱rhizovarins A,B和F(46, 47, 50)对肺癌细胞A549抑制作用强,IC50值分别为11.5、6.3和9.2μmol·L-1,对白血病细胞HL-60有强抑制作用,IC50值为9.6、5和7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