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比较了螺旋藻粉(A组)、玉米粉(B组)、面粉(C组)和发酵猪粪(D组)四种饵料对成体瘤背石磺摄食、成活、产卵量和卵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亲本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粉对亲本瘤背石磺具有较好的诱食性,发酵猪粪组的瘤背石磺摄食量较小;(2)B、C两组亲本的产卵总量明显大于A、D两组,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每只亲本7.27×104个和6.79×104个,A、D两组亲本的平均产卵量仅为B、C两组的70%左右.B、C两组亲本的产卵高峰出现在8月26日左右,而A、D两组则出现在8月28-30日之间;(3)A组胚胎发育速度较快,孵化率达73.97%,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C组孵化率次之(38.26%),D组胚胎孵化率最低(7.71%),且胚胎发育不同步,孵化时间长达19~22 d.由此可见,面粉和玉米粉有利于提高瘤背石磺亲本的产卵量,螺旋藻粉组亲本的胚胎具有较高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52.
实验通过定时定点采样,对同种规格莱茵种群和长江种群的子一代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及相关生物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子一代莱茵蟹和长江蟹养殖群体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性腺指数(GSI)变化规律几乎一致, 只是在11月份以前子一代莱茵蟹雌体的GSI略高于长江蟹,莱茵蟹性腺发育时间比长江蟹早;2) 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其性腺快速发育期间, 雌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 , 雄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 )两种群中华绒螯蟹雌体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肝胰腺指数和干重显著下降,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5);雄蟹性腺发育过程中精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但是肝胰腺指数和干重几乎不变;4)在性腺快速发育之前, 生殖蜕壳以后(9.8-9.28)阶段,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肝胰腺指数,出肉率都显著上升,说明此阶段是河蟹育肥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53.
研究比较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心脏组织结构、肥大细胞和ATP酶含量.结果发现,大口黑鲈与中华绒螯蟹心脏组织结构明显不同.中华绒螯蟹心肌纤维排列更加松散,线粒体形态多样,嵴短而松散;大口黑鲈的心肌纤维有明显的明带和暗带,而中华绒螯蟹的仅见长度约为1.5 μm的暗带;大口黑鲈与中华绒螯蟹心肌组织间肥大细胞着色特性、形态及分布相似,中华绒螯蟹心脏组织中肥大细胞长径比大口黑鲈的略大,长约为20.6μm.透射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胞浆中充满高电子密度颗粒.在中华绒螯蟹心室中发现有与肥大细胞形态相似的白细胞.中华绒螯蟹心脏指数显著高于大口黑鲈,但大口黑鲈心肌组织ATP含量远高于中华绒螯蟹.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的心脏组织结构比中华绒螯蟹更为复杂,两种动物心肌间均发现有肥大细胞的分布,中华绒螯蟹单位心脏重量所含ATP酶的量明显比大口黑鲈低,这可能与它为开放式循环供能所需能量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讨三疣梭子蟹、无齿相手蟹和中华绒螯蟹的鳃与其所处生境的关系,分别采用电镜和生化手段观察比较了3种蟹鳃丝的超微结构,并分析了其总脂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3种蟹鳃丝均具有相似的超微结构,而其鳃中线粒体个数和微绒毛结构差异显著。中华绒螯蟹前鳃的线粒体个数显著高于其他两者(P<0.05),后鳃中三疣梭子蟹的线粒体个数显著低于其它两者(P<0.05);三疣梭子蟹鳃的微绒毛较其余两者稀疏。3种蟹总脂及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三疣梭子蟹中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前鳃中TG含量高出其余两种蟹3倍以上(P<0.05);无齿相手蟹的胆固醇(Cho)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者(P<0.05);磷脂(PL)在3种蟹鳃中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花生四烯酸(ARA)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无齿相手蟹鳃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者(P<0.05)。实验结果表明,3种蟹鳃丝超微结构和脂类含量的差异与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这更利于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对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5.
将不同规格野生瘤背石磺,按8g以下、8-18g和18g以上分为三组,组织切片观察胃盲囊组织结构,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羟色胺和P物质在胃盲囊中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瘤背石磺胃盲囊主要由非纺锤型和纺锤型两种类型绒毛组成,这两种绒毛所占比例在瘤背石磺不同发育阶段明显不同,在18g以上组中以纺锤型为主,此时纺锤型所占比例(66%)约为非纺锤型(34%)的2倍。各组瘤背石磺胃盲囊中均有大量5-HT和P物质阳性细胞的分布,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粘膜层,且主要分布在非纺锤型绒毛中,5-羟色胺和P物质阳性非纺锤型绒毛比例均匀约为纺锤型绒毛的10倍。5-羟色胺和P物质阳性细胞数在瘤背石磺胃盲囊的分布规律,均有随瘤背石磺不断发育重量不断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18g以上组5-羟色胺阳性细胞数(112.82个·cm-2)约为8g以下组(34.8个·cm-2)的3倍,而18g以上组P物质阳性细胞数(177.48个·cm-2)约为8g以下组(51.08个·cm-2)的3.5倍。在各组中P物质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5-羟色胺,且在不同发育段其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结论:瘤背石磺胃盲囊5-羟色胺和P物质分布均有随体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非纺锤绒毛的粘膜上皮。其中P物质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5-羟色胺。  相似文献   
56.
Eriocheir sinensi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熟雄性蟹生精小管的细胞构成明显不同。早熟雄性蟹精巢生精小管主要管型为精母细胞型,而正常雄蟹管型以精原细胞加精母细胞型为主;早熟雄蟹性腺发育速度明显快于正常雄蟹;正常雄蟹的生精小管和精荚横截面积分别为(0  相似文献   
57.
测定和比较了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成熟卵巢和早期胚胎的水分、总脂、脂类组成和脂肪酸含量, 结果表明:早期胚胎的水分含量显著大于成熟卵巢, 但后者总脂/组织湿重含量显著小于前者, 两者的总脂/组织干重并无显著差异;甘油三酰和磷脂含量在早期胚胎与成熟卵巢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早期胚胎中的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高于成熟卵巢, 这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物质被水解成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甘油等物质;就脂肪酸组成而言, 两者中均检测出27种已知脂肪酸, 仅15∶0、14∶1n7、20∶1n7和18∶3n3 4种脂肪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 16∶0、18:0、16∶1n7、18∶1n9、20∶5n3和22∶6n3为成熟卵巢和早期胚胎中的主要的脂肪酸种类, 其中n3PUFA/n6PUFA和20∶5n3/22∶6n3分别为3.5和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