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07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为确定棕榈藤的适合辐照剂量域值,以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和小钩叶藤4种棕榈藤为研究对象,以种子为辐照材料,以60CO-γ为辐射源,研究辐照剂量对4种棕榈藤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 gy/min为剂量率、50 gy为辐照剂量步长上升时,在0~100 gy辐照剂量内,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小钩叶藤种子发芽率、茎长、根长和植株总长均随着辐照剂量的上升而呈一般显著、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当辐照剂量超过100 gy时,4个藤种的发芽率均降为0,即种子全部失活。以辐照剂量为自变量x、发芽率为因变量y拟合的一元回归方程计算表明,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和小钩叶藤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3.94、28.01、58.34和75 gy。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剂量对棕榈藤的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辐照剂量范围为50~100 gy。通过辐照培育高产棕榈藤品种难度较大,辐照可能更加适合以其他性状为目标的棕榈藤育种。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明自然低温对不同磷素供给的闽楠Phoebe bournei苗木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设置8个磷素水平的单因素盆栽试验,施肥结束后,将苗木置于自然低温环境处理,测定其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他生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苗木抗寒性。【结果】在自然低温环境时,随磷素水平的升高,正负相关指标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降趋势。30 mg·株-1磷素供应量的闽楠苗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最高,其值分别为3.09μmol·m-2·s-1、0.023 mol·m-2·s-1、350.18μmol·mol-1、0.32 mmol·m-2·s-1、9.69、41.58μmol·g-1和332.03 U·g-1,丙二醛含量和气孔限制值(Ls)为第2低,其值分别为3.77μg·g-1和0.34。主成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30 mg·株-1磷素供应量苗木得分最高。【结论】30 mg·株-1磷素供给最有利于闽楠苗木抗低温胁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3.
海南尖峰岭野生油楠不同单株树脂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油楠不同单株树脂油的化学组分及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拓展油楠脂利用途径和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7份海南尖峰岭野生油楠不同单株泌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油楠脂含有19种已知化合物和2类初步判定的化合物,不同样品所检测出的化合物总含量均为94%以上,主要包括倍半萜类19种,其含量70%以上,二萜类2种,其含量14%以上;α-可巴烯、β-石竹烯和δ-杜松烯三者含量占倍半萜类的2/3以上,占整个化合物的一半以上,是油楠脂的特征组分,也是倍半萜类的最主要成分,其含量在不同单株间比较稳定;二萜类是树脂油重要化学组分之一,不同单株的二萜类含量变化为14.52%~25.10%;与海南吊罗山相比,尖峰岭油楠脂挥发组分更多,且最高含量的化合物也与前者不同.[结论]尖峰岭野生油楠脂的挥发组分为19种,其含量最高的组分为α-可巴烯;吊罗山油楠脂的挥发组分为11种,其含量最高的组分为α-依兰烯;同一产地油楠脂化学组分和含量在不同单株间变化偏小,而在不同收集方式间差异较大;不同分布区可能对油楠脂挥发组分及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4.
不同氮素水平对红厚壳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置0(对照)、50、100、150、200、300、400、600 mg.株-18个氮素处理,研究氮素供应对红厚壳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供氮量的增加,红厚壳幼苗高、地径、叶面积及整株生物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200 mg.株-1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2.06 cm、0.65 cm、327.27 cm2和10.43 g.株-1,是对照的1.59、1.25、2.58、1.90倍;地下生物量N5显著高于N7、N8处理,但与其余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根冠比随供氮量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减趋势;红厚壳幼苗叶绿素a、b及总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红厚壳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随供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在200 mg.株-1时达最大值,分别是7.29μmol.m-2.s-1、0.071 mol.m-2.s-1、220.22μmol.mol-1和1.34 mmol.m-2.s-1,分别是对照的2.26、1.92、1.37、1.79倍,不同氮素处理间红厚壳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差异均显著。结果表明:施氮量200 mg.株-1左右为红厚壳幼苗温室栽培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85.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广东省郁南县西江林场设置了4种株行距(1.7 m×4 m,2.0 m×4 m,2.5 m×4 m,3.0 m×4 m)试验,分析不同造林密度(1470、1250、1000、833株 ·hm-2)对0.8~7.8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除0.8 a生的林分保存率外,其它年龄的林分保存率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70株 ·hm-2与其它3种密度间的林分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较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逐步递减,1470、1250株 ·hm-2与其它两种密度间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在2.8~7.8 a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在7.8 a生时,以1250株 ·hm-2为造林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95.0 m3·hm-2,分别比造林密度为1470、1000、833株 ·hm-2的林分高16.28%、5.86%和14.37%.以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为目标,初步推荐1000~1250株 ·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6.
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是热带地区多功能的优良树种。为筛选出适宜的红厚壳嫁接 技术,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不同嫁接方式、穗条类型、穗条存放时间等3 因素不同水平 的嫁接试验,分析不同嫁接处理组合对成活率和抽芽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劈接、合接、切接3 种 不同嫁接方式中切接的成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合接和劈接;半木质化穗条比木质化穗条嫁接成活率高3.5 个百分点,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穗条存放0~2 d 后嫁接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存放3 d;利用存放2 d 的半 木质化穗条进行切接,抽芽数最多,达到3.9 个。综合分析,采用半木质化穗条存放0~2 d 后进行切接有 利于提高红厚壳嫁接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7.
在我区小麦生产栽培实践中,培育早发壮苗是“三增”(争穗多,争大穗,争粒重)夺高产的关键.以往在幼穗发育特性研究中,初步明确增加每穗小穗的分化数和减少小穗退化,对提高每穗粒数和单穗重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2~1983连续两年采取分期播种和施肥量不同等手段,培育壮弱两种麦苗,以研究早发壮苗对小麦穗分化及结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以种子大小对“冬壮冬发”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试验观察.供试品种为宁麦3号和苏麦1号,各按种子大小分成4个等级(同一级种子大小力求一致).试验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于9月14日将各级种子分成10组,每组10粒分别播在装有石英砂的培养皿内.另一部分只用宁麦3号,每级种子以200粒为一组,共计4组,于11月8日等粒距播种在不施肥的瘠薄的土壤上.砂培部分每天喷灌蒸馏水一次,并从播种之日起,每隔5天一次,测定出叶速度,叶片  相似文献   
89.
90.
根据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增长模式和最大密度法则,应用Korf生长方程推导出同龄纯林最大密度的林分和一般密度的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实例验证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自然稀疏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可用于模拟各种自然生长的林分密度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