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0篇
  12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Pb^2+、Cd^2+及其复合处理对云和雪梨树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种苗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Pb^2+、Cd^2+及其复合污染对云和雪梨苗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Pb^2+、Cd^2+污染抑制树苗的生长,影响梨苗叶绿素的含量,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梨苗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刺激谷胱甘肽(GSH)合成,Pb^2+、Cd^2+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结论]Pb^2+、Cd^2+污染云和雪梨苗,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增强超养阴离子自由基(O2^-·)对植株的毒害性,使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高,受重金属污染植株启动保护酶系统,以增强植株的抗氧化性。Pb^2+、Cd^2+相互作用机制复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Pb2+、Cd2+及其复合处理对云和雪梨树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种苗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Pb2+、Cd2+及其复合污染对云和雪梨苗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Pb2+、Cd2+污染抑制树苗的生长,影响梨苗叶绿素的含量,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梨苗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刺激谷胱甘肽(GSH)合成,Pb2+、Cd2+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结论]Pb2+、Cd2+污染云和雪梨苗,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增强超养阴离子自由基(O2-.)对植株的毒害性,使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高,受重金属污染植株启动保护酶系统,以增强植株的抗氧化性。Pb2+、Cd2+相互作用机制复杂。  相似文献   
103.
为降低干果仓储智能叉车自主避障误警率,提高仓储空间有效利用率,结合叉车运行环境特点,基于激光传感器,设立探测范围随车速、等效转向角变化的动态识别区,有效探测叉车行进方向上的障碍物;将获得的障碍物特征控制点作为分割点,采用四次五阶准均匀B样条曲线,分前后段合并生成满足叉车最小转弯半径、曲率连续、最大转向轮角速度等多约束条件下的避障路径;对仓库中的直行路段和转弯路段进行避障路径规划试验,结果表明所得避障路径满足各项约束,曲率不大于1. 06×10-3mm-1,等效转向角不大于60°,等效转向轮角速度不大于1. 05 rad/s,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4.
苍白树皮象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介绍了检疫性害虫苍白树皮象的分布、寄主、生物学特性、危害和形态鉴定特征,并提供了北美地区常见树皮象的检索表和形态图,以供相关人员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本文记述了深圳口岸2016年从进境美国松木中截获的4种长角天牛,对其形态特征及分布和寄主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编制了相应的检索表,可为口岸木材检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一种新发生的对罗汉松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在深圳大鹏地区被发现,经研究确认该虫为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Walker),该虫在日本、中国台湾严重危害罗汉松,近年来在广西、广东等地均有为害报道。鉴于其对寄主植物造成的严重危害,本文对其检疫鉴定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防控建议,为应对其检疫鉴定及传播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研究三亚水稻田氮素的分布及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对三亚市的水稻田每30cm一层进行土壤取样,直至取到地下水,测定不同形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深度的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均低于铵态氮的含量;常规施肥水稻田氮素的回收率为37.8%,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为10.7%;水稻田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平均为16.12 mg·kg-1。三亚水稻田偏施氮肥严重,要配合使用其他肥料。  相似文献   
108.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根本上促进农作物生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该文主要是对影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含水量对北京顺义潮褐土N_2O排放及同位素特征值(δ15Nbulk,δ18O和nitrogen isotopomer site preference of N_2O,简称SP)的影响,以期获得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产生途径及变化规律,为农田土壤N_2O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与乙炔抑制法,以北京顺义潮褐土为试材,设置3个含水量梯度:67%、80%和95%WFPS(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总孔隙度的百分比或实际重量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简称WFPS),在此基础上设置无C2H2,0.1%(V/V)C2H2和10%(V/V)C2H2处理。将土壤装入培养瓶中培养2 h,之后收集培养瓶中的气体测定N_2O浓度及同位素特征值,并采集土样测定其NH+4-N和NO-3-N的含量。利用同位素二源混合模型计算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贡献率,对N_2O产生途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根据室内土壤培养测定结果,高(95%WFPS)、中(80%WFPS)和低(67%WFPS)含水量土壤N_2O加权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17、0.27和0.08 mg N·kg-1·d-1,高含水量土壤N_2O排放量均显著高于中、低含水量处理,中含水量处理显著高于低含水量;整个培养周期,高、中和低含水量土壤N_2O+N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培养初期总的无机氮含量的18.05%、5.27%和1.24%(N_2O+N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9.61、5.72和1.35 mg N·kg-1;各处理NH+4-N+NO-3-N初始含量均为108.62 mg N·kg-1);与低含水量处理相比,高、中含水量土壤的N_2O+N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3.53倍和3.24倍,高含水量土壤N_2O+N_2累积排放量比中含水量高2.43倍,表现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无机氮(NH+4-N+NO-3-N)以气态氮(N_2O+N_2)形式的损失量逐渐增加。3个含水量处理N_2O的δ15Nbulk加权平均值变化范围为-42.93‰—-4.07‰,且较高含水量处理显著低于较低含水量处理;10%(V/V)C2H2抑制土壤中N_2O还原成N_2的过程,各含水量土壤中,10%(V/V)C2H2处理组其N_2O的δ18O值显著低于0.1%(V/V)C2H2处理组,且N_2O/(N_2O+N_2)比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各处理土壤中同时存在多个N_2O产生过程,对于培养第一周,土壤产生的N_2O的SP值于培养前4 d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之后又逐渐降低,低含水量土壤在第1—2天产生的N_2O的SP值为6.74‰—12.04‰,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贡献率为56.36%—66.15%,此培养阶段表现为土壤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产生N_2O,之后,硝化作用贡献率(55.78%—100%)增强;中含水量土壤N_2O的SP加权平均值为10.26‰,该土壤中反硝化作用(40.90%—74.04%)占据主导地位;加10%(V/V)C2H2的高含水量处理,在整个培养第一周均具有较高的SP值,变化范围为7.61‰—21.11‰;与0.1%(V/V)C2H2处理组相比,10%(V/V)C2H2处理的高、中和低含水量土壤排放N_2O的SP加权平均值分别降低了0.10倍、0.33倍和0.06倍。【结论】土壤含水量增加促进N_2O排放,高含水量处理中N_2O排放量最高。67%WFPS处理中,N_2O排放前期以反硝化作用为主,后期以硝化作用为主;80%WFPS处理中,N_2O主要由反硝化过程产生;95%WFPS处理中,N_2O排放以硝化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0.
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杉木林、厚朴林和毛竹林)中的灌木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密度和重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碳密度最大,为0.153 kg/m3,厚朴林碳密度最小,为0.027 kg/m3,前者是后者的5.6倍;4种森林类型中灌木碳密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厚朴林;天然林中灌木高度、基径和生长状况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