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巨菌草不同生长时期的根、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内生细菌的组成.结果表明:巨菌草不同生长时期根、茎、叶内生细菌组成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较大的差异.从门到属的水平看,巨菌草内生菌群组成均为拔节期较高,在同一生长时期为根茎叶;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要菌群门类,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为核心属.Heatmap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部、叶部来源的细菌菌群组成较为接近,茎部来源的菌群与根部、叶部有交叉.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各来源样本菌群的组成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其次为湿度和p H.  相似文献   
82.
以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 sp.)内生细菌为试验材料,利用平板对峙法筛出对玉蜀黍平脐孺孢(Bipolaris maydis)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巨菌草内生菌,并采用Illumina Miseq PE150对该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分析、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直系同源簇[COG]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抗菌作用最强的内生菌JK7-2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290 Conrigs,整个基因组大小约8.4 Mb,GC含量为73.17%,序列已提交至NCBI数据库SRA BioProject获得登录号:PRJNA451251。同时,预测其编码7 432个基因,并发现多个与链霉素、青霉素和四环素产生等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巨菌草内生生防菌的抗菌机制以及挖掘生防菌次级代谢产物相关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为了诱导愈伤组织,本研究以绿洲3号(Arundo)为试验材料,分别以NaClO(商品名为安替福民)和HgCl2(升汞)对其茎段进行消毒,然后取无菌茎段及从无菌茎段长出来的幼芽和幼叶为外植体,利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及1.0g·L~(-1)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以0.1%HgCl_2溶液消毒18min的消毒效果最佳,污染率为13%;而NaClO不能有效地消毒,且对茎段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以MS+0.5 mg·L~(-1) 6-BA+1.0g·L~(-1) PVP+3.0mg·L~(-1) 2,4-D培养基配方的诱导效果最佳,且3种外植体中愈伤组织最难诱导的为幼叶,其次是茎段,最易诱导的为幼芽。其中,1.0g·L~(-1) PVP能显著促进芽诱导率,使得出愈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4.
林辉  罗海凌  林占熺 《食用菌》2004,26(6):14-15
本文利用三级系统筛选法进行香根草等栽培毛木耳配方的筛选,得到的试验配方为香根草38%,象草10%,芒萁30%,麸皮20%,石膏1%,石灰1%;利用该配方进行栽培毛木耳,其生物转化率达到127.5%。  相似文献   
85.
采用试管法对4种菌草、3种辅料进行配方筛选优化。结果表明,最适菌草栽培银耳的配方是:类芦70%,高粱5%,麸皮24%,石灰1%。该配方银耳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达1.067 cm/d;子实体出芽早,展片优于对照棉籽壳。  相似文献   
86.
种植菌草对沙质荒漠化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质荒漠化土地,探讨了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2种菌草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种植菌草的沙质荒漠地(CK)相比,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均可显著提高沙质荒漠化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增幅分别为93.15%、30.91%、51.12%、75.38%、8.11%和245.21%、36.97%、23.97%、73.38%、10.81%;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绿洲1号除外)、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5.00%、39.18%、508.69%、718.18%和13.46%、2.24%、43.14%、109.09%,巨菌草的种植效果显著优于绿洲1号;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增幅分别为2 715.75%、20.66%、94.24%、2 139.08%和2 054.72%、57.02%、66.51%、1 616.92%,总体以种植巨菌草微生物数量增加最多;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后,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比例分别提高25.76%和25.50%,而真菌、放线菌所占比例分别降低了94.62%、91.12%和91.39%、90.38%。综上,种植菌草对土壤起到了一定的改良作用,其中巨菌草改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7.
为了对富硒真姬菇营养价值进行评估,采用真姬菇‘白玉10号’为试验菌株,菌草24号、本地配方作为富硒培养基进行栽培,对真姬菇产量、转化率、子实体性状、含硒量及子实体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硒的添加浓度、添加方式及培养料差异均会对产量、转化率及性状产生影响。在硒浓度设计范围内,本地配方可获得硒含量在0.46~52.29mg·kg~(-1),是本地CK含硒量的2.7~307.6倍,24号配方可获得含硒量在1.18~84.92mg·kg~(-1),是24CK的6.94~499.53倍,子实体的含硒量与硒浓度呈正相关性。成分方面,子实体含水量、灰分和粗蛋白与硒浓度呈负相关性,而硒对子实体多糖合成有促进作用,但对总糖、脂肪的合成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8.
采用Ashby和Nfb无氮培养基从巨菌草成熟期根部分离得到1株具有高效固氮性能的内生固氮菌GN02,其在分离的菌落中所占比例最高,且酶活性较高.经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与克雷伯氏菌属各菌株同源性关系可达99%,结合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在含氮源的KP培养基中菌株GN02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无氮源的Ashby培养基.菌株GN02在KP培养基中的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7.1℃,pH 5.6,蔗糖25.6 g·L~(-1),在此条件下其D_(600 nm)能达到1.48,比优化前提高了22.31%.响应面优化所得到的培养条件重复性好,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9.
采用高分辨离子淌度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中药紫苏茎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资源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色谱柱为HSS T3 (2.1×100 mm,1.8μm),运用色谱梯度洗脱溶剂A:水(0.1%甲酸)和B:乙腈(0.1%甲酸),操作条件为:流速0.45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1μL;通过质谱仪(SYNAPT G2-Si HD英国,沃特世)的高能量质谱碎片信息,参照数据库和文献资料从紫苏茎叶中鉴定10种化合物,包括6种黄酮及其苷类成分(芹菜素6,8-二葡萄糖苷、木樨草素-7-氧-二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3-葡萄糖醛酸-7-葡萄糖苷、芹菜素-7-氧-二葡萄糖醛酸、山奈酚-3-O-D-吡喃葡萄糖醛酸糖苷、芹菜素-7-氧-葡萄糖醛酸苷),以及4种有机酸类(咖啡酸、咖啡酸四聚体、迷迭香酸、葵二酸).  相似文献   
90.
菌草栽培赤芝培养基配方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合适的菌草栽培赤芝培养基配方。[方法]采用试管法对6种菌草、2种辅料进行配方筛选优化。对筛选配方中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状况进行观察。[结果]适合菌草栽培Ga0801(赤芝)的配方是1号(78%芒萁+20%麸皮+2%石膏)、2号(78%五节芒+20%麸皮+2%石膏)、6号(78%绿洲1号+20%麸皮+2%石膏)和10号(30%芒萁+48%类芦+20%麸皮+2%石膏)配方,其中6号配方最优,该配方菌丝生长旺盛,原基形成时间早,子实体壮实,生物转化率高。[结论]该试验为菌草栽培赤芝的大规模市场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