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食用菌栽培方式已从分散式的简单栽培向集约化的设施栽培转变,并逐渐形成了农业式生产和工业化生产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然而在众多的生产方式中,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分散式食用菌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而该生产方式主要生产管理者——农户由于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食用菌生产主要依据“经验”进行,尤其在栽培时间上掌握不够科学,盲目性较大,往往忽略了食用菌生产对温度要求较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32.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述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5种育种技术在平菇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3.
秀珍菇栽培主要问题与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秀珍菇在我市栽培面积已超过5000万包,是我市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栽培前景与效益良好。秀珍菇栽培通过冷库低温处理。可进行周年栽培。但由于季节、品种、培养基、温度处理和水分控制不当等原因。常造成不出菇或菇蕾死亡等现象,我们通过多年的栽培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究与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4.
茶树菇是国内最早推广的珍稀食用菌品种之一,因其质地脆嫩、食味鲜美而被广大消费者所熟识和喜爱,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已成为大宗出口创汇产品。为了提高茶树菇品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许多省份及地区都开展了茶树菇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茶枝屑代料栽培灵芝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茶枝屑代料栽培试验,比较了10个灵芝菌株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状况及多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韩芝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32 cm.d-1;G10033菌株的生物转化率最高,达5.94%;0786菌株的多糖含量最高,为1.45%.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出韩芝8号、G10033和0786等3个菌株为茶枝屑代料栽培的菌株.  相似文献   
36.
金福菇是近几年新开发的热门珍稀菇类.出菇温度较高.适宜在春末至中秋间栽培,解决了目前菇房实施周年栽培的品种搭配和夏季食用菌栽培面积小、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各地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多样.因而出菇和产量也很不稳定.特别是在原基阶段易发生死菇的现象。由于室内日夜温差变化小(特别是用泥土墙房屋培养出菇效果更佳),不会因室外大棚遇突然高温天气引起菇蕾死亡的现象:控湿容易.在地面及周围喷水后.水汽上升,形成良好的高湿出菇环境,为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且菇形好。现将金福菇室内层架式熟料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金福菇栽培者参考。  相似文献   
37.
草菇是适合高温生长,恒温结实的食用菌,在夏季市场上一枝独秀,是夏季主要菇类之一,因其质嫩味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价格不菲。目前草菇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一带,而我省的闽南和福州市的闽清等地也有批量生产。生产中使用的  相似文献   
38.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对肺形侧耳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通过构造参考菌株,对农艺性状值进行标准化变换,根据不同性状的相对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计算肺形侧耳菌株灰色关联度并排序.结果表明:菌株P5的综合性状最好(r′5=0.6969),菌株P16的综合性状较差(r′16=0.5114).依据肺形侧耳各菌株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台评价分析结果与各菌株的栽培实际表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9.
介绍平菇胞外酶的两种常用研究方法:鉴别平板检测法和分光光度法。从纤维素酶系和木质素酶系两大种类概述平菇胞外酶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主要成果,对平菇胞外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40.
引进台湾不同品系的爱玉子,进行人工栽培,通过人工放爱玉小蜂,形成小蜂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