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郑州地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以冬春性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适播期在10月14—21日,半冬性品种小麦适播期时间长于弱春性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播期后移,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早播或者晚播的产量均低于适播期;有效积温显著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和株高,弱春性品种晚播可降低倒伏概率,但对半冬性品种无影响。  相似文献   
52.
为了研究灌水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碳氮代谢、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5个黄淮海主栽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进行试验,分析了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及全氮含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可溶性糖转运率均降低,碳氮比增加,穗粒数、千粒质量和单位面积穗数降低,花后14 d之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与正常灌水( W3)相比,灌2次水(W2)和灌1次水(W1)分别减产11.37%和30.80%,其中周麦18减产最大为14.69%和37.44%,矮抗58减产最少为9.19%和26.97%;W3、W2处理下周麦18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为27.6,28.9 kg/(hm2· mm),豫农202最小,分别为21.8,23.9 kg/(hm2· mm),在W1处理下矮抗58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26.1 kg/(hm2· mm)),豫农202最小(21.5 kg/(hm2· mm))。5个冬小麦抗旱指数表现为矮抗58>郑麦366>豫麦49>豫农202>周麦18。  相似文献   
53.
河南省沿黄稻区的主要裁培制度是稻—麦两熟制。麦茬水稻一般在5月上旬或中旬播种,6月中旬栽插。麦收时节劳动力比较紧张,加上插秧用工较多,常常有一部分水稻要推迟到6月下旬栽插,这部分水稻因秧龄过长,产量较低。如将一部分水稻晚播,即推迟到5月下旬播种,就能够解决秧苗“超龄”问题。1981年和1982年,我们对麦茬水稻晚播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其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为探明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的间作效应,采用大田试验,以普通小麦单作(W)和彩色小麦单作(H)为对照,设置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间作处理(W||H),探究了间作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作处理,间作处理彩色小麦花后25 d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进而花后30~35 d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质量和单穗粒质量分别显著提高4.9%和15.2%;间作处理彩色小麦籽粒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分别增加了1.90 d和1.06 d,普通小麦则分别降低了2.89 d和1.08 d。间作处理总穗数和产量分别较彩色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8.5%和15.1%,较普通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降低4.7%和21.5%,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0.9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籽粒理论最大粒质量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和0.920。综合分析认为,彩色小麦与普通小麦间作有助于改善其生育后期的光合及灌浆特性,具有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外源丙酸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以豫农21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和分析了外源丙酸(拌种5mmol·L~(-1),喷施0.25mmol·L~(-1))对小麦氮代谢相关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干物质积累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显著下降,脯氨酸含量升高,产量下降。外源丙酸处理可以使受干旱胁迫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可溶性蛋白含量、GS活性、NR活性和产量均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说明适宜浓度的外源丙酸处理可减轻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麦的氮代谢和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56.
为进一步挖掘冬小麦垄作模式轻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潜力,将垄作和一次性施肥方式相结合,构建“垄氮沟灌”水氮异区施用模式,并于2020-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一次性基施常规尿素120 kg/hm2(LN120,折纯N,下同)、30%常规尿素掺混70%控释尿素180 kg/hm2(LN180)和240 kg/hm2(LN240)处理,以传统平作(常规尿素240 kg/hm2,基施50%+返青期追施50%,PN240)为对照,探究了垄作一次性施氮模式对冬小麦群体生长、产量、氮素积累转运、水氮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助于垄作冬小麦氮素吸收,促进生长及产量形成,但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垄作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提升不显著,在2021-2022年甚至呈显著降低趋势。相较于PN240处理,LN180处理提高了花前氮素转运量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2 a平均增幅分别为8.3%和10.8%,籽粒产量变化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则分别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