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7篇
  10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揭示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的土壤结构演变规律,应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值由大到小均为人工林1人工林2老龄林萌芽林天然林,这说明2种近自然杉木林经营模式(萌芽林与老龄林)比传统栽杉模式(人工林1与人工林2)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但仍不如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与0.25-0.05 mm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05-0.01 mm、0.005-0.001 mm及小于0.001 mm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2.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与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近20年来杉木人工林地力 衰退的研究资料,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机理进行综述和分析。并从杉木树种本身特性和杉木传统的栽培制度等方面提出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途径和技术,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盆钵模拟试验对杉木与楠木、杉木与木荷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后土壤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98.18%~99.80%,真菌、放线菌在微生物总量中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0.12%~1.01%和0.12%~1.08%;7月份土壤微生物中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3月份土壤微生物中放线菌数量(P<0.05),而细菌数量相对较少;杉木、楠木以及木荷叶凋落物三者单独分解时,阔叶树林地细菌数量较大,杉木林地的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多。当杉木与楠木叶凋落物混合分解时,土壤三大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都明显增加;与木荷叶凋落物混合分解时,仅细菌和微生物总量有所增加。混合分解后,林内土壤养分大体呈低~高~低的变化模式;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杉楠X1+3X2的处理。  相似文献   
34.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武夷山风景区现存植被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面积小,但结构复杂,种类丰富,层次分化明显。生于山谷岩隙中的岩生植物群落以青冈为建群种,因其生境特殊而有较特殊的群落结构。针阔混交林有较多常绿阔叶林的残余成分,乔木层分为明显的二层,上层由马尾松占据,马尾松林林相单一,乔木层仅一层,马尾松的优势极显著。九曲溪两岸的毛环竹林林相整齐,立竹均匀,但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35.
不同调控措施对杉木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枯落物分解缓慢的问题,研究不同的调控措施对杉木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调控措施对杉木枯落物分解有一定的影响。埋置处理可加快杉木枯落物的分解,叶和枝条枯落物第1年质量损失率分别达46.5%和32.0%,分别比放置地表处理(对照)增加14.5%和38.5%;外加不同形态的氮源对杉木叶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不同,施加硝态氮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杉木枯落物的分解,年质量损失率为46.0%,比未施加氮肥处理(对照)增加13.3%,而施加铵态氮仅为40.7%,与对照接近。埋置地下和外加硝态氮源都能明显提高杉木枯落物腐解率,缩短了枯落物完成50%和95%分解所需时间。表4参14  相似文献   
36.
杉木研究科技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是中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在中国南方的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杉木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有助于科学认识杉木研究发展动态,追踪研究重点和热点。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中国基础知识设施工程(CNKI)文献数据库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Bibexcel、Ucinet和NetD raw文献计量工具对1951-2013年国内外杉木研究文献的数量年动态、主要研究国家或地区及其文章影响力、涉及学科与研究层次,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且文章的被引频次和h-指数最高;福建省在科研投入、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论文的产出省份与杉木主要分布省份高度相关;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近5 a来的研究热点为"冰雪灾害"、"凋落物"、"土壤肥力"、"混交林"、"材质"、"遗传育种"、"碳固定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广西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5个省份。  相似文献   
37.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特征和预测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林下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中龄林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差外,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基本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较为复杂;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及其林下植物的凋落物积累量也存在明显差异,杉木凋落物积累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14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而16和18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除中龄林很少外,其他年龄段也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应用数量化模型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密度、林龄、地形和土壤条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物量、杉木凋落物量和林下植物凋落物量的重要因子,尤其是林分密度和林龄.  相似文献   
38.
酚类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酚类物质是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养分吸收、生理特性、酶活性以及生长环境中的土壤、微生物等都存在影响。本研究对酚类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机制、植物生态系统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布、酚类物质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行探讨,展望农林生产实践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趋势,为解决农业和林业生产中因酚类物质的影响引起生产力下降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通过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等研究方法,以老龄林(在一代杉木人工林基础上以延长杉木轮伐期,并实施保护和促进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而形成的)、萌芽林(老龄林采伐后,以实施天然更新和杉木萌芽更新为主要造林技术而形成的撂荒天然更新林)、93人工林(老龄林采伐后,于1993年按照不炼山造林的栽杉模式而形成的二代杉木人工林)3个不同杉木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得出不同杉木林类型为满足精度要求所需的最少样本数。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系统凋落物现存量和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萌芽林老龄林93人工林。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量空间分布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当精度为90%时,老龄林、萌芽林、93人工林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分别为48、72和42个;且在相同精度下,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基本上表现出93人工林老龄林萌芽林。这为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研究中取样策略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杉木成熟林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其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杉木成熟林林下植物种类生物量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在灌木层中 ,丝栗栲、苦竹、乌药、乌饭、三龙爪等 1 0种灌木层植物 (约占总灌木层种类的 37% )占灌木层总生物量的 84.1 % ;在草本层中 ,狗脊和乌毛蕨 2种植物占草本层总生物量的 93.3% ,这说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少数植物种类中 .不同层次的林下植物生物量表现出灌木层 >草本层 >藤本植物 ,其中灌木层的生物量占林下植物总生物量的 77.0 4 % .林下灌木层和藤本植物中大部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地下生物量 ,而大部分草本植物种类的地下生物量大于或接近等于地上生物量 .杉木成熟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在水平空间上分布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1 0个样方(约 40 m2 )可作为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测定的最小取样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