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41.
文章介绍了1例猫瘟并发急性肾损伤的诊治情况,通过细小病毒试剂盒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检测、血气和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采用导尿、补液、抗菌、抗病毒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24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草莓、西瓜和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蔬菜、水果中烯酰吗啉与赤霉素残留测定方法。酸性条件下(pH 2.5),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使用配有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组分分离良好,在0.025、0.050、0.100 mg/kg这3个添加水平,2种农药的回收率为81.2%~91.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7%;在0.025~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烯酰吗啉与赤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为0.01、0.02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可满足对蔬菜、水果中烯酰吗啉与赤霉素农药残留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243.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P<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P<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44.
以相同品种的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氧嗪酸钾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别嘌呤醇组,连续灌喂14 d,探讨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降尿酸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各剂量组的体质量、肾脏指数、血尿酸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发花红砖茶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上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茶各剂量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也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尿尿素氮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的尿尿酸极显著升高(P<0.01);除红茶低剂量组尿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之外,其他给茶组的尿肌酐均达到极显著升高(P<0.01);除发花红砖茶中剂量组显著降低黄嘌呤氧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P<0.05)之外,红茶中剂量组及两种茶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P<0.01)。结果表明,红茶及发花红砖茶均可减少尿酸的产生,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与升高尿尿酸、尿尿素氮、尿肌酐方面优于红茶,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45.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玲  张昕  邓晟 《棉花学报》2014,26(3):260-267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当前我国棉花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病害为土传种传维管束病害,具有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防治困难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其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全基因组测序与致病机制、微菌核形成与萌发机制,寄主的抗病分子机制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6.
四个鲜食加工兼用型圆叶葡萄品种在广西引种栽培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从美国引进的Alachua、GV、Fry和特大红4个鲜食加工兼用型圆叶葡萄品种在广西的引种栽培表现,各品种均表现出对南方湿热环境的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247.
<正>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湿热地区28个葡萄栽培品种、7个毛葡萄野生株系对黑痘病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毛葡萄野生株系红蔓一号、西坡一号、春莓一号、香牛一号、香山五号、香山四号、香山六号等均对黑痘病表现  相似文献   
248.
棉花黄萎病生防内生细菌Jaas cd的鉴定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棉花黄萎病生防内生细菌Jaas cd(原名73a)进行了菌种鉴定和田间应用方式的改进。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12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Biolog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证明该菌株为多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Jaas cd的16S rDNA序列与多黏类芽孢杆菌(AM062684)的相似性为99.7%,GenBank登录号为AY942618。田间大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用菌株Jaascd的发酵液在棉苗移栽前喷施棉苗和移栽时灌根2种方式处理,都能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和提高棉花产量,但移栽前喷施棉苗操作更加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49.
建立了同时检测龙眼中多菌灵和噻菌灵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硅胶柱净化,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对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两种杀菌剂在0.01μg/mL~2.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和0.9996。添加两个浓度水平(0.1、0.4μg/mL)两种杀菌剂在龙眼中的回收率均在95.7%~96.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方法简便、快速、净化效果较好,可同时满足龙眼中两种杀菌剂残留的检验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250.
以碧香早的一芽二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六大茶类,以蒸青固样制成固定样(对照),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最优反应体系,在最优酶促反应下比较各大茶类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α–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浓度为18μg/m L,最适反应时间为20 min,底物、酶、抑制剂的最适添加顺序为先将α–淀粉酶与茶汤置于试管中,在37℃的水浴锅中预热5 min,再加入可溶性淀粉反应;胰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浓度为0.252 mg/m L,最适反应时间为15 min,底物、酶、抑制剂的最适添加顺序为先将胰蛋白酶与茶汤置于试管中,在40℃的水浴锅中预热5 min,再加入干酪素反应;不同茶类在相同茶汤质量浓度下的抑制效果不同,且在一定范围内均随茶汤质量浓度的增加,对α–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增强;在最优酶促反应条件下,对照、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依次为74.1%、74.5%、71.4%、70.4%、70.3%、64.1%、57.3%,其中,绿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固定样与绿茶、白茶与乌龙茶之间差异不明显,白茶与黄茶、黄茶与乌龙茶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茶类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红茶对胰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6.12%、85.35%、73.11%、68.76%、82.41%、64.76%、56.13%,其中,固定样与绿茶抑制效果较好,两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其他茶类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