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为了探究在光合细菌施用下,生物包衣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以四川油菜主栽品种川油3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包衣(内生芽孢杆菌进行种子包衣,播种前施用光合细菌菌液)、化学包衣(10%氰霜唑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和未包衣处理对油菜根肿病发生、土壤酶活性变化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 表明:包衣处理后,油菜根肿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实葶葱生长发育、生理活动以及化感作用的影响,为实葶葱驯化利用和AMF种质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将分离自实葶葱栽培田土壤中的AMF(优势属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孢子接种于人工栽培的实葶葱根际(AM 处理),以未接种AMF的实葶葱为对照(N-AM 处理),测定实葶葱植株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变化;取实葶葱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制备 0(对照),0.25,0.5和1 mg/mL的水浸提液,以叶用莴苣种子为受体材料,采用卷纸发芽法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叶用莴苣幼苗生长指标,以衡量实葶葱化感作用的变化。【结果】接种AMF后实葶葱生长受到显著促进,植株表型得到调控。出苗后150 d,AM处理的株高、全株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根长、根体积、须根数、侧根分支数分别为15.00 cm、0.87 g/株、0.46 g/株、0.42 g/株、21.17 cm、2.24 cm3、8.83个/株、13.92个/株,较N-AM处理分别增加了36.74%,182.87%,251.42%,132.18%,23.83%,116.23%,14.23%,169.25%;菌根生长效应随实葶葱生长而增强,于出苗后120 d达到最高值1.33;AM处理实葶葱的全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分别为127.60,90.20,37.40 mg/株,较N-AM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88.04%,290.48%和76.42%,根冠比则显著降低了54.84%。AM处理实葶葱叶片叶绿素a、鳞茎可溶性糖和EPY含量较N-A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30.25%,58.33%和41.18%,叶片叶绿素 b 和可溶性糖含量比N-AM处理略降低但差异不显著。AM处理根系中独脚金内酯素含量在出苗后呈增高-降低-增高的变化趋势,于出苗后 60 d达到最高值(2.86 ng/g),根系活力始终高于N-AM处理,盆栽实葶葱根系AMF侵染率最终为31.55%。当实葶葱地上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 mg/mL 、地下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AM处理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比N-AM处理分别提高了112.12%和66.67%;当地上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25和1 mg/mL、地下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和1 mg/mL时,AM处理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比N-AM处理降低了50.94%和4.69%及18.52%和35.19%。不同质量浓度实葶葱水浸提液对叶用莴苣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各处理的综合化感隶属函数值均高于对照(4.06),其中以0.5 mg/mL AM处理地上部水浸提液最高(15.49),0.25 mg/mL N-AM处理地下部水浸提液最低(6.89)。【结论】实葶葱的生长发育与生理活动均受到AMF强烈的正向作用,实葶葱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效果也受到AMF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不同光质和光质配比对香菇菌丝生长及转色期的影响,该研究采用9种LED光质处理,以香菇‘L808’为试材,测定了香菇菌丝生长及转色期的生长势、转色特点及5种胞外酶活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期,与黑暗处理(CK1)相比,红光处理下菌丝平均生长速率显著提高12.13%(P<0.05),羧甲基纤维素酶(carboxymethylcellulase,CMC酶)活性平均增加66.81%,而红蓝光比为3︰7时,菌丝平均生长速率显著降低2.62%(P<0.05),CMC酶活性平均降低10.46%。在菌丝转色期,与白光处理(CK2)相比,红蓝光7︰3处理第54天时菌丝完成转色,漆酶活性平均增加19.21%,而此时红光和黄光处理下的菌丝未转色,漆酶活性平均降低9.50%。菌丝生长期CMC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淀粉酶活性与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正相关。菌丝转色期CMC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淀粉酶活性、漆酶活性呈正相关,淀粉酶活性与漆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综上所述,红光和红蓝光7︰3分别是菌丝生长期和转色期的适宜光质。该研究结果可为香菇生长的LED光质选择以及香菇工厂化栽培下的光环境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雨洪问题已经成为浅山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绿地低影响开发是解决浅山区雨洪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一套面向径流控制效果、建设成本等多元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优化方法,能够为浅山区雨洪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有助于浅山区的未来高质量发展。  方法  从浅山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征与径流特点入手,耦合D8与NSGA-Ⅱ算法,构建基于栅格数据的低影响开发布局优化平台,实现协同径流控制效果与建设成本优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规模空间量化布局,并将石家庄西山郊野公园作为实验对象,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  分别在重现期5、10和20年2 h降雨模拟情景中,得到实验对象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解集24、30和30个,并识别得到各模拟情景LID设施建设的“理想投资上限点”为7 514.1万元、6 634.4万元和6 065.1万元;在ArcGIS中可视化各模拟情景所得“理想投资上限点”对应的LID设施布局方案,发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调蓄水体呈散点状分布,植草沟呈分散的小规模线性分布。  结论  D8与NSGA-Ⅱ耦合算法能够良好地匹配浅山区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情景,简化了传统绿地低影响开发繁琐的设计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径流峰值流量与LID设施成本存在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且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加剧;相对其他LID设施,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的建设性价比更高;实验对象的可视化模拟结果基本符合设计原理与真实设计情景,能够良好地指导规划设计;未来应重点探究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与绿地规划设计的协同方法,同步规划设计方案以置入必要的约束条件,从而提升设施布局结果的合理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5.
以生长于新疆北部的实葶葱和入侵实葶葱种植地的小飞蓬作为供体植物,伴生植物菥蓂和马齿苋为受体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不同分蘖株数实葶葱秸秆单一腐解以及不同分蘖株数实葶葱和小飞蓬秸秆室内混合腐解180 d后伴生植物的生长、生理变化及其对年生长结束后基质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腐解处理对菥蓂和马齿苋的根长、根体积和生物量积累分别表现出“低促高抑”和持续增强的抑制效果。混合腐解后,与单一腐解处理相比,同一低浓度下混合腐解处理对菥蓂的根长、根体积的促进作用分别消减了93%和61%,对地上部鲜、干质量的促进作用分别消减了30%、38%,对地下部鲜、干质量的促进作用分别消减了65%和90%,对马齿苋的根长和地下部鲜、干质量的抑制作用分别消减了60%、75%和49%,对根体积和地上部鲜、干质量则由抑制转变为促进作用。同一高浓度下混合腐解处理对菥蓂根体积的促进作用消减了77%,对地上部鲜、干质量和地下部鲜质量的抑制作用分别消减了37%、55%和31%,对马齿苋的根长、根体积、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鲜质量的抑制作用分别消减了了21%、51%、14%和33%。实葶葱与小飞蓬混合腐解后产生的复合他感作用总体表现为拮抗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复合腐解基质的化学性质比实葶葱单一腐解基质更利于伴生植物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实葶葱腐解产生的他感作用能够抑制伴生植物的生长和生理活动,而小飞蓬的入侵可以缓解伴生植物受到的这种抑制作用,并影响改变实葶葱种植地的EC值和pH值,进一步影响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