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14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1.
新疆冬小麦区试新品种(系)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2005~2006年度新疆冬麦区域试验15个参试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AACC及国标分析方法对磨粉品质、面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小麦新品系的品质性状有了明显提高,表现为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延展度高的特点,但存在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面团流变学特性不协调的问题,面团流变学特性需进一步提高.(2)新疆小麦新品系的的灰分含量、沉淀值以及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评价值、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变异系数均较高,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是今后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性状.(3)经综合比较和评价,仅有品种(系)CA0203、200502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相似文献   
32.
新疆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全面了解新疆冬、春麦兼种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分布情况,给优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360份新疆农家品种、育成品种(系)及国内外引进品种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品种HMW-GS组成存在广泛变异,亚基类型以2*、Null、7 8和2 12为主,其频率分别为40.0%、35.3%、51.4%和61.9%.此外,还发现了单亚基2和稀有亚基7、21、7* 8、6.1 22、2.2 12,其中2.2 12亚基主要分布在南疆麦区.优质亚基频率偏低是新疆小麦品质差的重要原因.新疆冬、春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也存在差异,冬小麦品种有17种变异类型,以Null/7 8/2 12为主;春小麦品种有13种变异类型,以2*/7 8/2 12为主.育成品种中1、7 9和5 10亚基(对)的频率较农家品种有很大的提高,其中优质亚基5 10的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农家品种的0增加至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的33.9%,说明引进并利用外来优异种质有利于提高新疆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33.
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11个面团流变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CⅡ配置杂交组合,对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其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GCA效应分析认为,在小麦品质育种中,亲本本身品质性状的表现和GCA效应值是亲本选配的重要依据;不同组合间和不同组合类型间SCA差异较大,在优质小麦育种中应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配不同组合类型,在强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在弱筋小麦选育中最好选用高×低和低×低组合类型;在平均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测定中,除面粉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和评价值的平均中亲优势为正值外,其它品质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和所有性状的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不同组合类型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平均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测定中,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总体表现为较小的负向优势或较大的正向优势,高×低和低×低组合类型则表现为较大的负向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讨新疆冬小麦品种Pins基因等位变异对小麦磨粉品质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对109份新疆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及其Pins基因等位变异、磨粉品质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进行测定,初步分析了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籽粒硬度Pins基因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 Pins基因等位变异对籽粒硬度、磨粉品质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冬小麦品种属硬质麦类型,Pins基因型以 Pina-D1a Pinb-D1b Pina-D1a/ Pinb-D1b为主, Pins突变类型及Pins突变基因型组合类型小麦的籽粒硬度均显著高于野生型, Pinb-D1a基因型小麦的籽粒硬度最低,L*值和a*值最高,b*值最低; Pinb-D1ab基因型小麦的吸水率最高。不同Pins基因型组合中,野生型小麦的籽粒硬度、b*值和吸水率最低; Pina-D1a/ Pinb-D1aa的出粉率最高, Pina-D1a/ Pinb-D1ab的灰分含量最低,吸水率最高。Pins基因及其基因型组合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无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对灰分、面粉色泽和吸水率等磨粉品质的作用对新疆拉面产生间接影响。优质新疆拉面品种中,Pinb基因突变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大于Pina基因突变,育种中应优先选择Pinb 基因突变型材料,其中 Pina-D1a/ Pinb-D1b可以作为重点选择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35.
为了给新疆冬小麦品种拉面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选用109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与新疆拉面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性状中,千粒重与拉面手感、表观状态、光滑性显著正相关;籽粒硬度与适口性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表观状态、黏弹性、光滑性、食味、拉面总分极显著负相关.磨粉品质中,出粉率与适口性显著正相关;灰分含量与食味显著负相关;L*值与适口性显著负相关;a*值与拉面手感、黏弹性、色泽、拉面总分显著正相关;b*值与拉面手感、黏弹性、光滑性、拉面总分显著负相关,与色泽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色泽是影响新疆拉面品质的重要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其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黄度(b*值)与新疆拉面评分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因此,在优质新疆拉面冬小麦品种选育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应保持适当范围,并降低面粉黄度(b*值),从而达到改善新疆拉面品质的目的.对优质新疆拉面冬小麦品种资源的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优质新疆拉面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指标为:千粒重≥40.34 g,粒径≥2.77 mm,籽粒硬度≥63.78,容重≥779.85 g·L-1,蛋白质含量(14%水分基)14.27%~16.90%,出粉率≥61.91%,灰分含量(14%水分基)≤0.45%,L*值≥90.87,a*值≥-1.16,b*值≤10.01.  相似文献   
36.
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包括:三系法、两系法、核系统、化学杀雄法、化杀辅助两系法等。国内育种工作者对“三系”、“两系”和“化杀”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小麦F2代主要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初步概述,指出了通过利用小麦杂种F2代优势提高产量的同时改良品质是可行的,但关于研究小麦杂种F2代面团流变学特性、α-淀粉酶活性的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我国小麦育种应以加工品质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小麦杂种F2代优势。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以15份春小麦新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播期,即2015年11月3日和2016年3月21日,对不同春小麦新品种在晚播和春播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在同一播期内,不同春小麦品种抽穗期表现出明显差异,收获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品种间产量比较发现,除宁春45号外,其余材料在春播条件下较晚播表现出减产现象,其中,新春6号、新春11号和新春17号在春播条件下较晚播减产超过了5%,新春37号和新春38号春播时较晚播麦增产10%以上;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播期内小区产量表现出T1 T2的具体原因;从作用力分析可以得出,除茎秆产量外,播期对其他性状的影响最小,主穗粒数和收获指数主要受品种类型的影响;株高、单株穗数、单株粒重、收获指数及小区产量主要受品种类型和播期的共同作用影响较大。因此,选择主穗粒数和收获指数高的品种在临冬播种形成包蛋麦,可以解决北疆地区棉粮轮作的种植模式中粮食产量低的问题,提高新疆地区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2004年种植的13个春小麦区试新品系进行了籽粒、面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阜春1号、01-25、12-3和1-147属强筋小麦,0518、C-100和SD04-1属弱筋小麦,其它品系均属中筋小麦。  相似文献   
40.
为了给新疆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品种资源,利用Vp-1基因的功能标记Vp1B3检测了252份新疆小麦品种.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品种中Vp-1Ba(感穗发芽)、Vp-1Bb(抗穗发芽)和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4.8%、3.2%和42.0%,以Vp-1Ba基因型为主.其中,冬小麦中抗、感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39.2%和60.8%,以感穗发芽基因型为主;而春小麦中抗、感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5.3%和44.7%,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较高.农家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中Vp-1Ba、Vp-1Bb和Vp-1B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依次为80.4%、0.0%和19.6%,39.5%、2.6%和57.9%,54.6%、4.6%和40.8%,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都以感穗发芽基因型为主.本研究结果还表明,STS标记Vp1B3检测方法简单、稳定性好,将其与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法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