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7篇
  15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8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71.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冷暖地型草坪混播技术研究Ⅱ综合评价与优化筛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各项指标测定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对所设16个处理进行生物学和统计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草坪质量与百喜草Paspalam notum 、公园Poa pratensis cv.Park播种量之间显著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得出优化混播方案为:百喜草6.597~11.453 g/m2,公园10.031~10.996 g/m2.  相似文献   
73.
冷、暖季型草坪混播为过渡地区草坪建植的一种新尝试.在成功建植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冷暖混播的技术要点及管理日志,并总结了一套相应的建植技术和养护管理方法,以期为过渡地区草坪建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达到延长草坪绿期、保持四季平衡、改善草坪品质、提高坪用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4.
采用三因素再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磷、钾及多效唑处理对越冬期沟叶结缕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冬前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及多效唑能明显提高沟叶结缕草SOD、POD和CAT酶活性,自由基含量相应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抗逆性增强,且对N、P、K养分的吸收增多,为沟叶结缕草越冬奠定了物质基础。施肥能促进沟叶结缕草生长并改善外观品质,表现为叶绿素含量提高,密度增加,以施磷量60kg/hm^2、施钾量140kg/hm^2和多效唑浓度250mg/L处理效果最佳,而多效唑处理浓度为500mg/L会抑制沟叶结缕草的生长,并降低草坪草品质。  相似文献   
75.
冷、暖季型草坪混播为过渡地区草坪建植的一种新尝试。在成功建植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冷暖混播的技术要点及管理日志,并总结了一套相应的建植技术和养护管理方法,以期为过渡地区草坪建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达到延长草坪绿期、保持四季平衡、改善草坪品质、提高坪用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运用聚类分析及农业系统熵等方法,分析了福建中亚热带农村农业生态系统的状态特征,得到11种不同类型的系统结构.按人均资源占有量将11种类型归纳为资源短缺型、资源贫乏型、资源约束型、资源适中型、资源偏富型和资源丰富型6大类.主要分布在城郊、远郊和山区地带,构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列的生产格局,反映了全区发展的不平衡性.3种地理分布型对应3种经济循环形式,即城郊型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外向型循环、远郊型的以商品性生产和自给性生产并存的二元循环以及以自给生产为主的内向型循环,体现了3个不同的生产阶段即商品生产阶段、半商品生产阶段和自给性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77.
肥床旱育增加了苗床土壤的微生物类群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有效性,培育出壮根、矮化、带蘖秧苗;旱育秧移栽前后均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旱育稀植有利于协调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使其中期在增加有效穗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促进后期高光效群体的形成,并优化群体产量的穗粒结构.试验表明,旱育秧产量主要分布在主茎和 1/0~5/0 叶节位穗上,而对照分布在主茎和3/0~7/0 叶节位穗上.  相似文献   
78.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 (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 g/m2、4.58 g/m2、15.8 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 kg/kg、247.9 kg/kg、71.9 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 g/m2、4.05 g/m2、12.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 kg/kg、203.5 kg/kg、63.9 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 g/m2、6.77 g/m2、34.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 g/m2、3.61 g/m2、17.20 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9.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与热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探讨了超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以及热值和能量固定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2 220.04 g m-2,是常规模式的1.26倍,再生稻为1 697.62 g m-2,是常规模式的1.29倍。超高产模式下的热值,叶为14 848.7~18 494.9 J g-1,籽粒为15 810.3~17 438.0 J g-1,鞘为14 029.1~17 039.6 J g-1,茎为14 405.4~17 576.5 J g-1,叶和籽粒的热值显著高于茎、鞘,各器官及稻株的热值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在完熟期,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量分别为35.71 MJ m-2和26.24 MJ m-2,依次比常规模式高出27.4%和29.6%;籽粒能量分配比例头季稻为52.7%,比常规模式高1.2%,再生稻均为51.5%,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灌浆过程中,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39.7%,显著高于常规模式(23.1%),再生稻的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16.9%,也高于常规模式(14.7%),超高产模式下水稻群体能流更顺畅。同时,超高产模式头季稻黄熟过程根系的能量输出为7.9%,远低于常规模式(78.2%),保证头季稻灌浆和再生稻萌发的顺利进行;超高产模式再生稻籽粒贮能表观上25.9%来自稻桩的再转运,对后期光合的依赖比较小,保证了再生稻的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80.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