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为探讨广西南宁市、浦北县和玉林市暴发性死亡胡子鲶的病原菌及其所携带6种毒力基因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用常规方法从病鱼的心脏、肝脏等部位分离细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 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中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3株嗜水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CP000462)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为99.8%,2株温和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sobria NO.106(AB472903.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达99.9%。6种毒力基因在5株病原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Act和Aer基因100%,ahal、hly和Alt基因均为80%,ahp基因仅20%;毒力基因型共3种,在5株气单胞菌中分布情况为Act+ahal+hly+Alt+ahp-Aer+3株,占实验菌株的60%,为主要的毒力基因,Act+ahal+hly+Alt+ahp+Aer+和Act+ahal-hly-Alt-ahp-Aer+各1株,各占20%。携带全部所检6种毒力基因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只携带Act和Aer 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致病力最弱。ahp基因在菌株的致病力中起重要作用,病原菌的致病力是多种毒力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沙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力与毒力基因型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沙鳖(Truogx sinensis)源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所携带毒力基因种类对其致病力的影响,以从广西各地患病黄沙鳖中分离得到的嗜水气单胞菌为材料,通过对黄沙鳖和小鼠进行人工感染测定试验菌株的致病力,PCR检测供试菌株的hly、Aer、Alt、Act、ahal和ahp 6种毒力基因。结果表明,47株黄沙鳖源嗜水气单胞菌共包含9种毒力基因型,48.94%的菌株携带全部6种毒力基因,基因型为hly+Aer+Alt+Act+ahal+ahp+,是主要的毒力基因型;95.79%的菌株携带hly基因,均为有毒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黄沙鳖的致病力是多个毒力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hly和Act是重要的毒力基因,Alt和ahal基因对菌株的致病力与其他毒力基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ahp基因缺失对菌株的致病力无影响;将对黄沙鳖的致死率达到和超过50%的菌株判定为强毒株,致死率不足50%判定为弱毒株时,强毒株至少携带4种毒力基因,并同时携带有hly和Act基因,弱毒株只携带包括hly在内的2种或3种毒力基因,本研究首次发现只携带Alt和ahal 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对黄沙鳖和小鼠均无致病力;在所检测的6种毒力基因中,较易缺失的基因主要有Alt、ahal和ahp;在有毒株中,不同基因型的菌株对黄沙鳖和对小鼠的平均致死率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当存在基因缺失现象时,同一基因型的菌株对黄沙鳖的平均致死率也极显著高于对小鼠的致死率(P0.01),表明黄沙鳖源嗜水气单胞菌对黄沙鳖的致病力显著强于对小鼠的致病力。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将hly基因作为嗜水气单胞菌有毒株的鉴定标准,携带hly和Act基因并同时携带Aer、Alt、ahal、ahp中的2种或2种以上毒力基因作为强毒株的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查明广西南宁、贵港和桂平养殖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6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为有效防控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常规方法从患病山瑞鳖的心脏和肝脏取样、分离细菌,人工感染方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细菌鉴定采用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PCR扩增法对菌株的溶血素基因(hemolysin gene,hly)、气溶素基因(aerolysin gene,Aer)、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cytotonic enterotoxin gene,Alt)、细胞毒性肠毒素基因(cytotoxic enterotoxin gene,Act)、黏附素基因(major adhesin gene,ahal)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erine protease gene,ahp)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患病山瑞鳖心脏和肝脏中共分离到4株优势菌SRB125、SRB142、SRB143和SRB345,对健康山瑞鳖的平均致死率为97.50%~100.00%,是引起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A.hydrophila L3-5(KP716701)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相似性均达到99.9%;6种毒力基因共包含2种毒力基因型,在4株菌株中的分布为hly~+Aer~+Alt~+Act~+ahal~+ahp~+和hly~+Aer~+Alt~+Act~+ahal~+ahp~–各2株,来源于南宁的SRB143和桂平的SRB345菌株均缺失ahp基因。  相似文献   
14.
对虾肝肠胞虫(EHP)是一种分布范围较广、危害性较大的对虾寄生虫。在我国,EHP已造成一定的流行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EHP的流行情况及宿主、致病机理、传播和感染机制等方面综述了与EHP致病性相关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的EHP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常规方法从患红底板病黄沙鳖的心脏和肝脏中分离到2株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均为致病菌,经API 20NE生化鉴定,2株病原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按K-B纸片扩散法进行28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2株病原菌都高度敏感的药物恩诺沙星,配合三黄散、芪参散和肝胆利康散等中草药进行拌料投喂,结合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从患红底板病黄沙鳖的肝脏、心脏、腹水和咽喉处各分离到一株细菌(GG0903A、GG0903B、GG0906C和GG0906D),人工感染黄沙鳖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进行分析和API20NE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细菌对头孢呋肟、先锋噻肟、菌必治、舒普深、多粘菌素B和头孢西丁6种药物敏感,可作为对该病防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Meta分析法,分析甘露寡糖对鱼类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影响,以评价甘露寡糖对鱼类是否有促进生长作用,为甘露寡糖作为鱼类促长添加剂提供参考依据。使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甘露寡糖对鱼类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提取数据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MD=24.77,95%CI=(11.92,37.61),P=0.000 2][MD=0.10,95%CI=(0.07,0.13),P0.000 01],而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MD=-0.16,95%CI=(-0.24,-0.08),P=0.000 1]。结论:甘露寡糖具有提高鱼类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降低鱼类饵料系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烂尾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方法对博白县网箱养殖罗非鱼烂尾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以API 20NE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动物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烂尾病罗非鱼的肝脏和腹水中分离到2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API 20NE生化鉴定结果,2株致病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先锋噻肟、复达欣、氟苯尼考等14种药物极度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等13种药物不敏感。对该病的防治,建议选用先锋噻肟、复达欣、氟苯尼考等药物。  相似文献   
19.
对3种类型虾池细菌密度及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比较,为凡纳滨对虾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环境因子检测、细菌密度测定和细菌鉴定均采用常规方法。结果表明,土池pH和盐度的波动幅度最大,亚硝酸盐含量最高,透明度值最小。3种类型虾池的异养细菌和弧菌密度变化均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异养细菌和弧菌密度平均值,土池分别为0.94×10~4CFU·mL~(-1)和6.2×10~2CFU·mL~(-1);半地膜池为1.20×10~4CFU·mL~(-1)和2.2×10~2CFU·mL~(-1);高位池为1.38×10~4CFU·mL~(-1)和1.1×10~2CFU·mL~(-1)。3种类型虾池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密度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高位池和半地膜池中,弧菌密度与异养细菌密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按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腹水、肝脏和心脏中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病原菌,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并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吉富罗非鱼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GXQZ1,经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与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HRS12816L株的同源性最高(99.3%)。根据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认为该菌株是引起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菌。该菌对先锋Ⅴ、先锋Ⅵ、复方新诺明等12种药物高度和极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3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