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5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4种奇楠沉香样品(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4个样品的得率分别为:20.3%、27.6%、48.0%、40.2%。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4个样品乙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从4种奇楠沉香中共鉴定了37个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共20个,据报道有香味描述的有7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个,在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乙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4.55%、95.59%、93.90%、89.57%,其中,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和化合物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在这4种奇楠中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到了66.47%、82.09%、84.71%、71.98%。结果表明,奇楠沉香乙醚提取物中含少量的多种骨架类型的芳香倍半萜,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相似文献   
42.
为探究不同栽培奇楠树所结沉香的显微结构特征,收集15份栽培奇楠树所结沉香样品,通过木材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进行解剖学研究,对其三切面的显微结构特征进行观测、描述、统计、对比和分析,并与普通白木香所结沉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栽培奇楠树所结沉香样品在显微结构方面有共性特征,其树脂均主要分布于内涵韧皮部、木射线及导管中,树脂丰富且有向木纤维扩散的趋势,在千里香中表现明显,而与之相比,普通白木香所结沉香样品中树脂主要集中于导管中且含量较少,二者差异较大,就树脂富集面积与含量而言,栽培奇楠树所结沉香样品明显优于普通白木香所结沉香样品;此外,部分栽培奇楠所结沉香样品内涵韧皮部与髓心中可见大量草酸钙棱晶,晶体作为树木抵御外界伤害的一种方式,推测其有利于奇楠树受到创伤开始结香后结香面积的扩展与树脂含量的增加;对沉香样品部分特征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栽培奇楠树所结沉香样品间有较大差别,如金丝油的管孔密度、直径,内涵韧皮部宽度、密度,射线宽度、间距等与其他样品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奇楠树所结沉香金丝油与乌身圆叶较为特殊,位于分支树的根部,千里香、张勺子、透顶绿及凹身木聚为一类,其余9个样品绿油王、‘热科2号'、樱桃叶、糖结、紫棋、蓝宝石、西瓜叶、指天椒及油叶子聚为一类。本研究可为栽培奇楠的树种选育、资源利用、检测鉴定和市场规范化提供依据,尽快完善相关研究才能不断推进沉香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3.
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对海南产高良姜的不同提取部位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降血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高良姜的根茎、花、果实和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高良姜素、山奈素、异鼠李素和槲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  相似文献   
44.
沉香为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植物含有树脂的木材,是我国、日本、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迄今全世界已发现该属植物有19种,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国外学者对于沉香的现代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我国则要晚些,最早报道的科技论文是广东省植物研究所1976年发表在《植物学报》的一篇论文《初步解开沉香结香的秘密》.我国学者杨峻山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对国产沉香的化学成分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系列的2-(2-苯乙基)色酮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90年代后到本世纪初,我国对于沉香的研究不多.我们对于沉香的研究始于2005年,第一篇论文发表于《中药材》杂志,报道了利用GC-MS技术对五批沉香的化学成分分析,迄今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关于沉香的研究论文20余篇.近年来,随着沉香市场的持续升温,我国学者对于沉香的研究,已然成了遍地开花的状况,涉及内容包括化学成分、药理、结香机理与结香方法、种植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本文将探讨沉香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几个科学问题,有些已有定论,有些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叶的挥发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笔者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辣木叶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利用2倍稀释法、Ellman比色法及MTT法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抗菌活性、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测试。从辣木叶子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到34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33个化学成分,在挥发油总量中相对含量为85.94%,主要为棕榈酸(38.63%)、叶绿醇(6.09%)、棕榈酸乙酯(4.87%)和二十七烷(4.31%)。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皮油沉香挥发性成分的特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海南省3批不同产地皮油沉香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批沉香中检测到42个色谱峰,其中共有峰12个。文昌产皮油沉香的乙醚提取物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而临高和琼海产皮油沉香以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为主,其乙醚提取物中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的相对含量之和在奇楠沉香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了测定番木瓜种子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中的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含量,【方法】建立了测定各提取物中的2种酚酸含量的HPLC法,并检测了2种酚酸的含量。【结果】标样浓度介于1~5 mg.L-1时,标样浓度与峰面积间具有良好线性回归关系;本试验所优化的HPLC法具备良好的精密性、重演性和稳定性,简便易行,适于检测番木瓜种子粗提物中的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含量;2种酚酸含量以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最高、正丁醇提取物中次之,水提取物中则几乎未能检测到。【结论】2种酚酸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在水提取物中几乎不存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究海水胁迫对冰菜细胞损伤和脯氨酸、可溶性糖、甜菜碱积累影响。【方法】以冰菜为材料,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海水(20%、30%、40%、50%、60%)胁迫下冰菜细胞损伤(MDA、细胞膜透性) 和有机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的变化。【结果】随海水浓度增加,冰菜各级分枝 细胞膜透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各级分枝 MDA、甜菜碱含量变化为一级、二级分枝增加,三级分枝则先 增加后减少;各级分枝脯氨酸含量变化均为先增加后减少。海水胁迫与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各有机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中仅可溶性糖与海水浓度和膜脂过氧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随着海水浓度升高, 细胞膜受损伤加重。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在不同浓度海水和不同生长时期起着重要渗透调节作用,且与 海水胁迫相关性表现为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  相似文献   
49.
为探究白木香的简单重复序列特征,开发SSR分子标记用于白木香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和分子鉴定,本研究鉴定了白木香转录组unigene序列的SSR位点,对其SSR的分布及序列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设计SSR引物,并验证其SSR引物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128 712条unigene中共鉴定到9 362个SSR位点,分布频率为7.27%。SSR序列中双碱基重复序列最多,占总SSR的54.90%;白木香双碱基重复序列以AG/CT、AC/GT为主,占34.22%。SSR位点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5~11次,占总SSR位点数的96.56%,其中三碱基重复5次的SSR位点数最多,共有1 925个。设计并合成50对引物,其中35对引物可扩增出预期大小条带,扩增效率达到70%。以24个不同白木香个体对35对引物进行扩增,采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SSR引物多态性,表明SSR引物具有多态性。研究表明,白木香转录组SSR重复基元类型丰富,分布密度高,多态性高,可用于白木香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遗传分化、种质鉴定和分子育种等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光叶巴豆枝叶的化学成分,笔者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从光叶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5R,6S,7E,9R)-3,6-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 ( 1 )、吐叶醇( 2 )、4,5-dihydroblumenol A ( 3 )、5-epi-eudesma-4(15)-ene-1β,6β-diol ( 4 )、aromadendrane-4β,10β-diol ( 5 )、ent-4(15)-eudesmene-1β,6α-diol ( 6 )、(7R*)-opposit-4(15)-ene-1β,7-diol ( 7 )、丁香脂素( 8 )、rel-(3R,3′S,4R,4′S)-3,3′,4,4′-tetrahydro-6,6′-dimethoxy[3,3′-bi-2H-benzopyran]-4,4′-diol ( 9 )、(+)?皮树脂醇( 10 )、thero-ficusesquilignan A ( 11 )和反式对羟基桂皮酸甲酯( 12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光叶巴豆中分离得到。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和MTT法对化合物 1 ~ 12 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8 ~ 12 对全齿复活线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活性,且所有化合物均无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