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5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前期龙血树转录组测序结果基础上克隆了1个海南龙血树bHLH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DcbHLH1。序列分析显示,DcbHLH1阅读框基因序列长1 080 bp,编码360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39 ku,等电点为8.2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DcbHLH1具有bHLH转录因子家族保守的HLH结构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cbHLH1和中粒咖啡中的bHLH亲缘关系最近。定量PCR结果表明,DcbHLH1在诱导剂处理后3 d内表达量快速下降,到第6天达到最低,与转录组测序的数字表达谱一致。DcbHLH1在海南龙血树的根、茎、叶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叶中表达量较高,根中表达量最低。结果为进一步分析DcbHLH1在龙血树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讨人工诱导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所产血竭是否具有抗炎镇痛活性,笔者分别采用小鼠扭体反应模型、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对海南龙血树人工血竭和天然血竭的镇痛活性及抗炎活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人工诱导血竭可显著延长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镇痛活性优于天然血竭;海南龙血树人工血竭和天然血竭均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两者具有类似的抗炎镇痛活性。  相似文献   
6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奇楠沉香精油,其得率为0.3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测定奇楠沉香精油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对13种香气特征成分进行了描述,主要为倍半萜类化合物.本研究从奇楠沉香精油中分离鉴定出35个化合物,占精油总相对含量的92.19%,主要由倍半萜类(31个)、...  相似文献   
64.
沉香(Agarwood)是一种名贵中药和天然香料,倍半萜是其主要的特征性成分之一.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 (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根据转录组数据在白木香中克隆一个新的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AsFPS2,该基因全长1432 bp,包含一个128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28个氨基酸.AsFPS2具有典型的植物法呢基焦磷酸合酶结构特征包含5个保守的结构域和2个保守的DDXXD基序,与小果沉香(Aquilaria microcarpa)中的法呢基二磷酸合酶蛋白具有86.55%的同源性.AsFPS2基因编码区包含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AsFPS2启动子区含有多个应答激素和胁迫的响应元件.表达分析显示,伤害、茉莉酸甲酯和乙烯利处理能显著诱导AsFPS2的表达.研究结果说明AsFPS2可能参与了沉香倍半萜的生物合成,为进一步揭示其在倍半萜积累和沉香形成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5.
背景介绍 沉香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印度东部,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市场上大量流通的沉香多产自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和拟沉香属(Gyrinops)植物.当沉香树的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时,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树脂会聚集于伤口周围,当累积的树脂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此部分取下,便为可使用的沉香.在日本,沉香主要是用于文化方面,其次是宗教和医药方面.香料行业是日本高度发达的传统行业,包括沉香等多种香料原材料的使用和加工.日本香道文化日益盛行,但由于沉香价格昂贵,使用沉香的人很少,但这并不会使日本香道文化衰落.日本沉香产业与原产国保持密切合作,发展可持续供应道路,确保日本独特的香道文化渊源流传.  相似文献   
66.
通过观察钩枝藤乙醇提取物治疗感染了伯氏疟原虫小鼠的感染率和存活率判断钩枝藤乙醇提取物的抗疟活性;采用MTT法测定钩枝藤乙醇提取物体外细胞毒活性;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钩枝藤乙醇提取物抗菌活性;采用Ellman比色法测试钩枝藤乙醇提取物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表明,该提取物能较好地抑制伯氏疟原虫的生长,改善小鼠的存活状况;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胃癌细胞SGC-7721、肝癌细胞BEL-7402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人体病原菌和农业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对乙酰胆碱酯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如阳性对照他克林。  相似文献   
67.
用HPLC法测定菌株S 15发酵液中Zygosporin D(乙酰基细胞松弛素D)的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柱(4.6 mm×150 mm, 5 m),柱温25 ℃,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40:6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6 nm)。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0.409 03X+1.547 7,r=0.999 8,Zygosporin D回收率为100.5%。实验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简单可行,适用于Zygosporin D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68.
采用乙醚超声萃取法提取马来西亚产小果沉香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与马来西亚产白木香、柯拉斯那沉香和近全缘沉香结香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沉香结香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的主要为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对映-4(15)-桉叶烷-11-醇-1-酮、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和(1β,4αβ,7β,8αβ)-八氢-7-[1-(羟甲基)乙烯基]-1,8α-二甲基萘-4α(2H)-醇(相对百分含量均超过10%),栽培结香样品与野生结香样品区别较大,前者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明显高于色酮类化合物,而后者则是色酮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或相当,前者倍半萜和色酮种类均较多,其中倍半萜的种类也多于色酮类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也较高,色酮的种类较少,其相对百分含量也较低,而后者倍半萜和色酮的种类均较少,其中倍半萜的种类多于色酮类化合物,但相对百分含量较低,而色酮的种类少,但相对百分含量却较高。另外,有一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即11,13-二羟基-9(10)-烯-8α,12-环氧艾里莫芬烷只在栽培小果沉香结香样品中检测到。此外,将小果沉香与白木香、柯拉斯那沉香、近全缘沉香结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发现,其种类、相对百分含量与后三者均具有较大差异,所有样品中仅有2种共有成分,即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和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  相似文献   
69.
奇楠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的GC-MS分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奇楠沉香样品,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1个化合物。同时采用柱色谱技术对该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1~6,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质谱比对,将GC-MS分析中未能鉴定的5个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鉴定为化合物2~6。样品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达到63.62%,表明奇楠沉香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探讨了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有  相似文献   
70.
为分析比较海南4个不同产地益智(A lpinia oxyphylla)果实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益智果实挥发油,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不同产地益智果实挥发油样品中共鉴定出47个化合物,主要为萜类成分,其中样品间共有化合物26个.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益智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较接近,其中圆柚酮为含量最高的特征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