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25 ℃为对照组,设置28 ℃、30 ℃、32 ℃为高温胁迫组,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高温胁迫对2种规格(实验I和实验II)的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水温25~30 ℃时,褐牙鲆几乎不死亡;水温达到32℃时,褐牙鲆的成活率显著下降,2种规格鱼在32 ℃下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2)两种规格鱼的生长性能受水温影响显著,各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饵料转化率和水温的平方呈显著的负相关(Oneway ANOVA,P<0.01);(3)相同温度条件下,实验Ⅰ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实验Ⅱ(P <0.05),饵料转化率则实验Ⅰ显著低于实验Ⅱ(P< 0.05),表明规格大小对褐牙鲆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32 ℃可能是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上限温度,高温胁迫和规格大小显著影响褐牙鲆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2.
以25℃为对照组,设置28℃、30℃、32℃为高温胁迫组,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高温胁迫对2种规格(实验I和实验II)的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水温25~30℃时,褐牙鲆几乎不死亡;水温达到32℃时,褐牙鲆的成活率显著下降,2种规格鱼在32℃下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2)两种规格鱼的生长性能受水温影响显著,各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饵料转化率和水温的平方呈显著的负相关(One-way ANOVA,P<0.01);(3)相同温度条件下,实验Ⅰ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实验Ⅱ(P<0.05),饵料转化率则实验Ⅰ显著低于实验Ⅱ(P<0.05),表明规格大小对褐牙鲆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32℃可能是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上限温度,高温胁迫和规格大小显著影响褐牙鲆的生长性能。研究亮点:采用不同的温度梯度对2种规格褐牙鲆进行高温胁迫,系统比较不同温度下2种规格鱼的存活率、生长率及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差异,确定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临界上限温度,以期为其健康养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3.
温度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55.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56.
蒙古裸腹溞在鮸鱼仔稚鱼培育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鮸鱼人工育苗生产实践,进行蒙古裸腹潘在鮸鱼仔稚鱼培育中的应用试验,育苗成活率达20.3%,表明通过营养强化的蒙古裸腹溞是鮸鱼仔稚鱼的适宜活饵料。  相似文献   
57.
2011年9-12月,我们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岛试验场开展海捕三疣梭子蟹的立体养殖试验,采用自主设计的立体养殖设备对海捕梭子蟹进行了70天的养殖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具体的养殖情况作一简介。一、材料与方法1.梭子蟹来源及暂养2011年9月26日在舟山沈家门水产码头购买海捕梭子蟹600只,称重在  相似文献   
58.
育肥时间对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育肥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了育肥时间对三疣梭子蟹雌体卵巢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1)经90 d育肥的雌体卵巢指数显著上升,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育肥30~60 d的总可食率达42%以上。(2)育肥时间对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育肥60 d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育肥使肝胰腺和卵巢中胆固醇百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育肥后期卵巢和肝胰腺中的磷脂含量显著上升;就不同组织而言,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3)育肥使卵巢和肝胰腺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呈上升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变化;整体上,肌肉的脂肪酸营养价值优于肝胰腺和卵巢。(4)育肥早期卵巢中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整个育肥过程中肌肉中的甜味氨基酸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育肥60 d后卵巢和肌肉中所有必需氨基酸分值均大于100,无限制性氨基酸。研究表明,生殖蜕壳后的三疣梭子蟹雌体适宜育肥时间为60 d,育肥不仅提高了总可食率,且优化了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9.
小黄鱼亲鱼培育和催产技术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对野生小黄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亲鱼的室内越冬、强化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选取2000尾小黄鱼,体质量平均为67.24g,分别饲养于4m×8m×1.5m的越冬池,越冬池水温10~11℃,投喂少量配合饲料,进行亲鱼营养强化,亲鱼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经52d营养强化,小黄鱼体质量增至88.30g,营养强化组的卵巢质量和性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投喂冰鲜饵料并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显著促进小黄鱼的性腺发育和成熟,提高其性腺指数和相对怀卵量;使用1.2μg/k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搭配500IU/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雌鱼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人工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23.35%和80.56%。  相似文献   
60.
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名铜罗鱼、黄婆鸡、黄姑子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其生存水温为6~34℃,适宜水温在20~28℃之间。近年来,资源量逐年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海洋捕捞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1])。开展黄姑鱼的养殖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降低捕捞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对黄姑鱼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在雌核发育、全人工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