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根据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标准品的检测结果对橘红心和白心大白菜内叶类胡萝卜素组分进行鉴定;以橘红心大白菜自交系‘A21530’和白心大白菜自交系‘A21445’为亲本构建了一个269 单株的F2 分离群体,进行橘红心基因精细定位;根据大白菜基因组注释信息,筛选橘红心候选基因并克隆测序分析;基因内部开发标记,在F2 群体进行候选基因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橘红色是由于前番茄红素(7, 9, 7′, 9′–四顺式–番茄红素)、9–顺式–β–胡萝卜素、前链孢红素(7, 9, 9′–三顺式–链孢红素)和其他胡萝卜素组分积累造成的。通过精细定位将橘红心基因定位于A09 号染色体末端,其两侧紧密连锁的标记是SB13037 和SB13049,这两个标记各有一个重组单株,与橘红色基因分别相距0.3 和1.1 cM,物理距离为98.904 kb。根据大白菜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定位区域的23 个基因,筛选出1 个编码类胡萝卜素异构酶的基因CRTISO,基因编号Bra031539。测序结果表明,Bra031539 的编码区有53 个SNP 和6 个碱基缺失,造成12 个氨基酸突变和2 个谷氨酸的缺失。根据缺失突变位点设计标记,在F2 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候选基因与橘红心性状共分离。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BrMf2的标记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RGMS)育性基因(Mf)的连锁标记,通过定位该基因,为克隆雄性不育基因打下基础.[方法]939A不育系与YQD56A杂交F1S4后代为试材,利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应用SRAP和SRAP-AFLP标记技术筛选引物1 256对.[结果]获得与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连锁的标记2个,PM8K4和Me2M49,与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98 cM和10.92 cM.通过调查PM8K4标记在大白菜DH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将该基因定位在A8连锁群,即大白菜第9染色体.[结论]标记PM8K4可以在苗期对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白菜类作物黑斑病抗性,同时进行白菜黑斑病抗病QTL定位研究,为白菜抗黑斑病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喷雾法接种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分生孢子液于30 d苗龄的白菜离体叶片或植株,黑暗保湿处理后统计病情指数,比较在接种后不同接种部位和不同保湿天数抗性的差异。以优化后的方法鉴定白菜品种的黑斑病抗性,利用白菜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进行黑斑病抗性QTL定位。【结果】优化了白菜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鉴定了70份白菜类作物品种的黑斑病抗性,筛选出14份抗黑斑病材料。同时利用白菜RILs群体,定位出两个黑斑病抗性QTL位点,分别位于A05 和A06染色体上。【结论】利用离体叶法对白菜接种芸薹生链格孢,并黑暗保湿处理5 d后进行病情调查可以有效鉴定不同白菜材料对黑斑病的抗性差异,且最大程度区分材料间的抗性水平。白菜类作物中缺少对黑斑病的高抗材料。利用白菜RILs群体,在白菜A05与A06号染色体上各定位出一个黑斑病抗性QTL位点。  相似文献   
14.
以大白菜品种Chiifu 为试验材料, 采用RT-PCR 技术, 克隆了3 个硫甙合成关键基因
BrAOP2 基因的cDNA 序列(BrAOP2.1、BrAOP2.2、BrAOP2.3)。通过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BrAOP2.1
与BrAOP2.2 的同源性为78%,BrAOP2.1 与BrAOP2.3 的同源性为74%,BrAOP2.2 与BrAOP2.3 的同源
性为81%。通过32 份大白菜重测序数据分析了3 个BrAOP2 基因CDS 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与硫甙
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2 份大白菜中共检测到7 种硫甙,其中4-戊烯基硫甙(GBN)
含量和2-羟基-3-丁烯基硫甙(PRO)含量较高,分别占总硫甙含量的23.99% 和23.16%。在BrAOP2.1
基因编码区检测到5 个变异位点,在BrAOP2.2 基因编码区检测到7 个变异位点,在BrAOP2.3 基因编码
区仅检测到1 个变异位点。其中BrAOP2.1 基因的A1051G 变异位点与PRO 含量极显著相关,BrAOP2.2
基因的A560G、C753T、A790G 和T927C 变异位点与PRO 含量显著相关,BrAOP2.2 基因的G825A 位点
与4-羟基-3-吲哚基甲基硫甙(4OH)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芸薹种作物抽薹相关基因BrFLC1的CAPS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6份芸薹种作物DH系为试材,通过人工春化处理对其抽薹性状进行了鉴定,明确了材料间抽薹早晚存在显著差异;根据BrFLC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发现,所有16份材料均获得980 bp的片段。多序列比对与抽薹性的关联分析发现,材料的抽薹早晚与扩增片段的碱基变异相关联,并发现关联位点的碱基变异为限制性内切酶Mva I的识别位点;利用该酶对PCR产物酶切可以将材料明显区分开来,从而建立了BrFLC1基因的CAPS标记(命名为G-Mva I)。利用此标记对96份芸薹种作物DH材料的验证表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与抽薹时间表型显著相关,用该标记可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更多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功能需要阐明。利用拟南芥突变体库,从反向遗传学角度进行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需要构建相应的载体进行互补实验。Gateway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克隆系统。笔者利用Gateway克隆技术成功构建拟南芥GHF基因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魏克云  王倩  汪骞  李石开  王晓武  武剑 《园艺学报》2011,38(7):1291-1298
 以具有不同开花习性的9份芸薹种作物为试材,根据开花相关基因BrFLC2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发现9份材料均获得约1 400 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分析发现9份材料存在片段大小差异,因此开发了与此相关的BrFLC2的InDel标记。通过对来自8个不同栽培种群的146份自然群体材料的基因型检测与开花时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开花时间早晚与BrFLC2的InDel的基因型显著相关(r = 0.412,P < 0.01)。Del基因型材料开花时间(平均71 d)明显比In基因型(平均109 d)早。研究证明该标记与开花时间表型显著相关,可以用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8.
萝卜雄性不育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萝卜雄性不育株带子叶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激素浓度和配比以及继代次数对其组培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素组成为6-BA(4mg/L) NAA(0.4mg/L)时不定芽发生率最高,以6-BA(4mg/L) NAA(0.2mg/L)的激素配比不定芽数/外植体最高;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不定芽发生率及增殖系数先上升,而后下降;继代后期提高6-BA/NAA的比例可改善不定芽发生率和增殖系数。  相似文献   
19.
对萝卜组培苗与实生苗生长过程中若干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培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实生苗,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实生苗;组培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定植后42d内低于实生苗,56d时显著增加并高于实生苗,之后又回落,70d时低于实生苗;而组培苗根部POD活性始终高于实生苗;组培苗叶片和根中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均高于实生苗。组培苗和实生苗的酯酶(EST)、POD及淀粉酶同工酶酶谱在叶片与根部之间有差异,但相同部位均没有出现特征带。  相似文献   
20.
武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63-5165
介绍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法国土地治理和乡村建设组织(SAFER)成立的初衷、组织框架、在农地流转方面所起的农地托管、交易平台的作用以及其以保护农地为出发点所享有的农地优先购买权。最后,指出了法国SAFER对我国农地流转机制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