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9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旱地玉米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提高我国北方旱地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以达到进一步增产的目的,设计出一套旱地玉米的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单向丁风垄(D 2)种植沟间的含水量,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2.87%和1.82%;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达18.05 kg/hm2.mm,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48.70%和25.54%。整个生育期种植行间各层平均地温,垄膜沟种技术高出对照1.4℃,高出平铺膜0.1℃;总积温在2 901.0~2 984.7℃之间,平铺膜为2 908.7℃,对照仅为2 699.3℃。垄膜沟种平均产量为7 237.26 kg/hm2,其中单向顺风垄(D 1)的产量最高,达7 569.62 kg/hm2,较对照和平铺膜提高47.72%和21.46%。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作为坡耕地最重要的地被物,对坡面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5°,10°,15°这3种坡度下,对马铃薯全生育期(幼苗期、始花期、盛花期和成熟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坡度一定时,随着马铃薯在全生育期冠层覆盖度的增加,坡面开始产流时间推迟,且二者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坡面产流率呈现出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增长,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相同坡度下,与裸地相比,随着马铃薯在全生育期冠层覆盖度的不断增加,坡面产流率明显减小。马铃薯全生育期产沙过程的波动性均远低于裸地,裸地产沙起点值相对较高,产沙曲线波动也较大。与裸地相比,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坡面产沙曲线具有较小的波动性,产沙起点值均小于裸地。坡面总产流量和产沙量随马铃薯冠层覆盖度的增大呈负指数减小,与裸地相比,5°,10°和15°坡度下,马铃薯在其全生育期分别可减少总产流量的35.43%,33.78%和32.35%;分别减少总产沙量的55.41%,54.14%和50.94%。因此,选择在坡度较缓的位置种植马铃薯对坡耕地蓄水拦沙的效果较好;但由于马铃薯幼苗期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弱,应注意此时的土壤侵蚀防控。  相似文献   
13.
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中心灌溉试验站进行,共设3种灌溉方式(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在分枝期、开花期、薯块结块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个生育阶段研究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效益。结果表明,薯块结块期内,马铃薯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沟灌和分根交替灌溉,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2017,2018年,马铃薯在膜下滴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3.16,8.58 kg/mm,比沟灌和分根交替灌溉分别高出55.37%,38.53%和36.84%,31.80%;在不施用化肥条件下,3种灌溉方式在经济效益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整个生育期间,2017年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灌水285,225,120 mm,2018年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灌水240,240,127.5 mm,膜下滴灌处理下节水效果更明显。总体来看,同其他2种灌溉模式相比,膜下滴灌是当地生产马铃薯中效果最好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16.
小流域淤地坝坝系分布设计方案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小流域淤地坝坝系布设方案的优化问题,从坝址、坝系密度、坝高、建坝顺序,建坝时间间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选,并由此道选出最优布设方案。为流域淤地坝坝系的合理布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0°~20°坡度下的耕作土壤施加0~10%的粉煤灰后,对土壤结构和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农田耕作层中粉煤灰含量的增加,土壤入渗速率明显加快,含10%粉煤灰土壤的入渗速率,较对照(土壤不加粉煤灰)提高了55.34%;施加粉煤灰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含10%粉煤灰的土壤,在10°坡时的容重较对照减小了17.42%,而孔隙度提高了9.84%;坡面产流量和土壤流失量降低,含10%粉煤灰的土壤,在20°坡时的产流量仅为对照的26.87%。因此,施加10%的粉煤灰,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蓄水减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三川河流域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多年平均降雨量,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蓄水指标,确定了该流域的雨水资源化指标,计算了其雨水资源潜力,并对研究流域的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三川河流域雨水资源的理论潜力为20.680 2亿m3;可实现潜力为20.065 1亿m3,占理论潜力的97.03%,其中就地利用、叠加利用和异地利用方式分别占可实现潜力的10.98%,83.83%和5.19%;现实潜力为112 819.66万m3,占可实现潜力的56.23%,其中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各占0.69%,16.61%和82.70%。从流域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来看,三川河流域的雨水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之间的定量分配占比确定最优施肥量,是指导合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该研究测定了夏玉米蒸腾量、土壤蒸发量、作物生长参数和产量,并用修正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全生育期夏玉米蒸发蒸腾量,分析了雨养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夏玉米植株蒸腾(T_c)和土壤蒸发(E)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初期,施肥量对T_c的影响不明显,E对蒸散量(ET_c)的贡献大于T_c;生长中期,施肥量越大,T_c相对较大,0肥(N1)低肥(N2)中肥(N3)高肥(N4),T_c对夏玉米蒸散量ET_c的贡献大于E;生长后期,N2处理T_c最高,N4处理最低。不同施肥量下,T_c、E整体呈现下降趋势,T_c、E对ET_c相互影响。不同施肥量夏玉米产量N3N2N4N1,N3处理比N1处理产量高16.9%、N3处理比N4处理产量高9.6%。施肥量过多或太少,都会降低夏玉米产量。适当施肥可以提高T_c在ET_c中的所占比例(N3最高,T_c/ET_c=67.53%),降低E的消耗,从而使水分消耗向增加作物产量的方向分配。  相似文献   
20.
以弯形渠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工程,对带陡坡弯形渠道的水流偏斜特征进行研究,给出了3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渠道对同样流量工况下的水流偏斜特性的分析比较,可为合理有效地设计河流取水工程、航道与河道整治等类似的工程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