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肠炎沙门菌SEF14菌毛的抽提、纯化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从肠炎沙门菌国内标准株50336中抽提和纯化SEF14菌毛,并制备SEF14蛋白鼠源高免血清.结果发现,肠炎沙门菌在CFA培养液中,静止培养50 h左右,SEF14菌毛表达量相对较多,在机械高速匀浆后,经进一步的透析纯化,得到较纯的SEF14菌毛蛋白,蛋白大小和相关报道一致,约14 ku左右.Westem-blotting检测发现纯化的重组蛋白rSEFA(体外表达的SEF14菌毛主要亚单位蛋白SEFA)免疫小鼠得到的高免血清能识别标准株肠炎沙门菌SEF14菌毛蛋白以及纯化的重组蛋白rSEFA,说明体外抽提的SEF14菌毛蛋白和体外表达的rSEFA蛋白同样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2.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病原之一,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因其可感染家禽、污染禽蛋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试验根据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基因片段fimY和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片段sdfI分别设计一对引物,对25株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显示22株沙门氏菌均出现与理论值大小497bp相符的属特异性条带,作为对照的3株大肠杆菌则未显示该条带,并且7株肠炎沙门氏菌均出现与理论值大小293bp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另外,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50336和鸡白痢沙门氏菌SP1的模板浓度分别为18ng和15ng时仍能清晰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畜牧兽医及出入境安检等多部门检测和监测沙门氏菌提供了前提基础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对湖北省秭归县具有代表性的茶园的43个土样进行了调查分析,测定了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及全磷等理化及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秭归县茶园土壤各项指标变化范围分别为:p H值为4.10~5.96,有机质为8.01~113.93 g/kg,碱解氮为7.28~236.43 mg/kg,有效磷为0.23~139.79 mg/kg,速效钾为24.56~288.45 mg/kg,全氮为1.04~3.77 g/kg,全磷为0.21~1.48 g/kg。土壤p H水平表明秭归县茶园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但是土壤养分含量变异较大,样本中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6.25%与47.13%,有效磷含量的变异系数达92.32%,表明氮磷钾养分管理均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今后秭归县茶园的养分管理中,应采取"巧施氮肥,增施磷肥,适量补充钾肥"的土壤养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沈抚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初步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现场采样及事内测试方法对沈抚灌区农田土壤中Cu、Hg、Ni和Cd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利用污染指数法对灌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土壤重金届通过土壤摄食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灌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Cu:22.1~40.8 mg·kg-1,Hg:0.036~0.3i0 mg·kg-1,Ni:29.8~44.4 mg·kg-1,Cd:0.145~0.956 mg·kg-1.4种重金属浓度平均值大小为Ni>Cu>Cd>Hg;土壤中Cu、Hg、Ni和Cd所引起的成人和儿童的平均个人风险均低于可接受水平10-6,且在这两类调查人群中,健康风险大小顺序均为Cd>Ni>Hg>Cu;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致癌风险是成年的3倍;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结果显示,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轻微水平.  相似文献   
15.
前氮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设置4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T1),4∶3∶3(T2),2∶3∶5(T3),0∶3∶7(T4),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将前期氮肥的30%甚至50%后移到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而氮肥后移70%至穗肥会使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田面水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浓度在每次施肥后1天达到峰值,铵态氮(NH_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1天达到峰值,穗肥后3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处理相当。整个基肥期、分蘖肥后20天内和穗肥后9天内是防止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期。施尿素后,DTN是田面水氮素的主要部分,DTN以无机氮(IN)为主,而NH_4~+-N在IN中所占比例达64.0%以上。比较水稻生育过程中氮素流失风险期内的TN、DTN和NH_4~+-N三氮浓度,相比T1,T2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2.9%,1.6%,3.1%,T3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5.5%,14.7%,22.3%,T4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6.1%,22.9%,34.1%,结合产量,确定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2∶3∶5的氮肥后移措施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不下降的同时,有效降低稻田氮素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棉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径流池收集对照与农民习惯施肥2种处理的地表径流,研究江汉平原区棉花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产生规律,氮、磷流失规律,肥料氮、磷流失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地区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3-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期,径流产生量随产流时段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年降雨产流系数平均为26.0%。2008年和2009年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流失量分别是36.14,89.52kg/hm2,磷流失量分别是0.42,10.07kg/hm2,氮、磷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较大。氮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2008年和2009年的流失量分别占氮流失量的92.8%和64.2%,其次是颗粒态氮,以铵态氮形式流失的只是极小一部分;磷主要以颗粒态磷形式流失,其次是可溶性磷,尤其在产流时段降雨量大的年份,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占到总磷的90%以上。综合2008-2009年的结果,肥料氮、磷的流失率分别为5.4%和3.1%。氮、磷的流失量主要受施肥、产流时段降雨量和作物覆盖率影响,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产流时段降雨量越大,作物覆盖率越低,则氮、磷养分流失量越大。  相似文献   
17.
肠炎沙门氏菌现已成为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病原之一。本试验基于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SEF14菌毛,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了3株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Westermh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同时,用制备的单抗建立了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方法,利用方阵滴定确定捕获抗体和SEF14蛋白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8μg/ml和2μg/ml。用该方法检测100份鸡血清样本,59份为阳性,与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片段sdfI的PCR符合率达93%。本试验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可用于临床诊断,在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西省襄汾县在用果蔬烘干机进行走访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襄汾县生态环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集散地是蔬菜废弃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目前大多数蔬菜废弃物养分调查主要集中在大田上,对集散地蔬菜废弃物养分特征的调查较少。以武汉市白沙洲蔬菜批发市场为例,调查8种叶菜类蔬菜、10种茄果类蔬菜、12种块茎类蔬菜的废弃物养分特征,并与大田、混合来源的废弃物养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其作为堆肥原料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集散地蔬菜废弃物为高含水量(84.84%~92.57%)、低碳氮比(11.61~23.27)的富氮原料,且有机质含量高(557.02~632.56 g·kg-1)、养分含量高(5.34%~8.97%)、弱酸性(pH为4.86~5.33)。不同类蔬菜废弃物之间养分特征差异较大,碳氮比、半纤维素含量为叶菜类<茄果类<块茎类,氮磷钾养分则为叶菜类>茄果类>块茎类。与大田或混合来源的蔬菜废弃物相比,集散地蔬菜废弃物半纤维素含量更高,pH及纤维素含量则较低。总之,集散地蔬菜废弃物是一种合适的堆肥原料,但水分过高,在原料配比中应注意水分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将BVDV 890病毒株(BVDV-2)浓缩并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经常规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并筛选得到一株稳定分泌IgG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3F9。以BVDV单克隆抗体(MAb)IgM为捕获抗体,生物素标记的3F9为检测抗体,初步建立BVDV特异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BAS-ELISA)。采用建立的BAS-ELISA方法检测35份临床病牛血清样品,检出阳性样本13份;与RT-PCR的符合率达到94.29%;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BAS-ELISA方法可用于BVDV感染的临床诊断,为BVDV的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