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盆栽试验,以两个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的菠菜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生长时期,测定了叶柄、叶片干重、水分含量、硝态氮含量及叶片内源和外源硝酸还原酶活性,研究菠菜硝态氮累积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植株生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长期后移,叶柄、叶片及地上部干重和水分含量先增加而后降低,硝态氮含量则持续降低,低硝态氮累积品种S9的下降更为明显,出苗后52d和62d地上部分别降低了100%和89.7%;叶片内源和外源酶活性则随植株生长量增加而增加,高硝态氮累积品种S4增加(379%和199%)更明显,之后该品种酶活性随植株生长量降低而显著下降,品种S9却显著增加,分别为121%和288%。生长前期,品种S4硝态氮含量、干重增长速率及内源、外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品种S9,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却明显低于后者;生长后期,除外源酶活性和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外,品种间差异均不明显。因此,生长前期高累积品种硝态氮含量降低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70.7%)较低,生长后期该品种的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98.2%)显著增加后,硝态氮含量迅速下降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推测。综合上述结果可知,内源/外源酶活性比值更能揭示植株生长变化引起的品种间硝态氮含量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22.
根据比较基因组学和相关文献资料,选择与山羊和牛生长性状相关的6个微卫星基因座(BM6444,MAF70,BM315,BMS1678,BM1818和BMC1206)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牛腿山羊的群体遗传变异,并分析了体尺性状与6个微卫星标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微卫星标记在牛腿山羊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87,0.863,0.773,0.840,0.888和0.791,遗传杂合度(He)分别为0.904,0.883,0.808,0.864,0.904和0.824,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9.62,8.05,5.02,6.96,9.68和5.46.6个微卫星标记与体尺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M6444基因座165bp和145bp等位基因对体质量、体高、体长、胸围和胸深有正效应,而154bp和137bp等位基因对体高、胸围和胸深性状有负效应;MAF70基因座180bp和159bp等位基因对体质量性状有正效应,159bp和144bp等位基因对体高、胸围和胸深有负效应;BM315基因座140bp等位基因对体高有正效应,而136bp等位基因对胸深有负效应;BM1818基因座298bp和27...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郑州市供销社通过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还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主力军,但是郑州市供销社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这既有郑州供销社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等自身因素的限制,又有农村流通成本高、市场发展滞后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为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郑州市供销社应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4.
纳豆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分析纳豆及其提取物中皂甙、异黄酮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与熟大豆相比,纳豆中大豆甙元、染料木素、皂甙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增高。成熟纳豆异黄酮总量、大豆甙元及染料木素含量分别是熟大豆含量的1.08倍、23.59倍和19.43倍,其中,成熟纳豆总异黄酮中异黄酮甙元的比例达81.55%。纳豆生物活性成分是其保健功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27.
周灿变  韩要丰 《花卉》2019,(18):217-218
我国在经济发展期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人们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对我国环境质量进行有效提高,这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其中,荒山造林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比如雾霾、温室效应等,在进行荒山造林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是进行树种的选择,并且在此基础上造林技术在其中也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提高荒山造林质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相似文献   
29.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不同年限新垦农田(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荒漠自然土壤为对照,测定0―40cm土层有机质、养分、盐碱等土壤性状,探讨了新垦农田土壤肥力和盐碱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延长,0―20,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增加,但后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0―40cm土层,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随时间延长的变化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垦50年时分别增加88.8%,213.4%,37.5%;有效磷含量在开垦前30年呈线性增加而后又降低,开垦50年时比开垦前增加1201.2%。荒漠自然土壤(0年)是以Na+和Cl-为主的轻度盐渍化土壤,开垦为农田后总盐分含量显著下降,且不同年限间差异不明显,在0―40cm土层平均为0.8g/kg,离子累积转变为以Na+和HCO3-为主。土壤pH在开垦30年(pH为8.85)时比开垦前增加13.4%,之后又显著下降,pH变化与CO32-和K+累积呈显著正相关。新垦农田小麦产量平均为4.79 t/hm^2,与土壤有机质、养分、盐分含量和pH均不相关,但与Na+、Cl-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随开垦时间延长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和盐渍化程度已得到明显改善,但0―40cm土层Na+和Cl-含量却是影响新垦绿洲小麦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因此,培肥农田土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Na+和Cl-含量,并防止其再次升高是实现绿洲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0.
试验旨在研究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空肠核因子κB(NF-κB)及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 1,ZO-1))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绒隐比的变化,为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取40羽1日龄罗斯肉鸡常规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饲料添加3%猪油和4%鱼粉,饮水添加0.12%NaCl,9~11℃低温饲养),35日龄检测体重,并取心脏组织测腹水心脏指数,取空肠组织以HE染色切片测量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空肠NF-κB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肉鸡体重极显著下降(P0.01),腹水心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空肠绒毛长度、绒隐比极显著下降(P0.01),隐窝深度极显著升高(P0.01),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表明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异常及肠通透性增高促进了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