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与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穗病是世界各植蔗区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气传真菌性病害。为筛选与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高抗和感病亲本杂交的后代群体为材料,分别应用浸渍法和针刺法进行人工接种,通过一年新植一年宿根的抗病性鉴定,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了抗感池,并结合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一个与甘蔗抗黑穗病性基因连锁的SSR标记,该标记在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的辅助选择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合用于构建割手密遗传连锁图谱的分离群体,为后续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双假测交“理论,利用DNA水平上遗传差异较大且蔗糖分和分蘖率差异极显著的不同割手密无性系进行杂交获得3个不同杂交组合,对3个备选作图群体的分蘖率和蔗糖分进行变异、正态分布拟合分析及分子多态性分析.[结果]组合3(GXS85-12×GXS87-16)和组合13(云割①×田林)的分蘖率呈偏态分布,而组合5(GXS85-30×GXS87-16)的分蘖率呈近似正态分布;组合3和组合5的蔗糖分呈偏态分布,而组合13的蔗糖分呈近似正态分布.在分子多态性水平上,组合5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略高于组合3和组合13,而其后代平均遗传相似系数略低,但变幅较高.[结论]组合5(GXS85-30×GXS87-16,群体大小为245株)的分蘖率、蔗糖分遗传性相对稳定,群体来源比较广泛,分子多态性丰富,遗传多样性高,可作为分离群体用于构建遗传图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简称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为斑割复合体适宜回交利用代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对引物对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进行SSR标记鉴定,并利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对真实杂种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结果】供试的28个杂交后代材料(15个GT05-164与GXASF108-2-28杂交BC1代,13个GT42与GXASBC112-A6-25杂交BC2代)均为真实杂种。选择在2对SSR引物中均扩增出父本特征带的后代(5个BC1代和7个BC2代)进行染色体观察,结果发现,5个BC1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5~98条,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7个BC2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4~101条,其染色体也按“n+n”方式传递。【结论】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BC1和BC2代中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母本甘蔗的染色体未加倍,高贵化育种进程减慢,可能需要更高的杂交代数才能获得聚集斑茅和割手密血缘的优良品种(系)。  相似文献   
14.
以水果型番木瓜成龄株顶芽和侧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灭菌剂组合和灭菌时间、抗生素组合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结果表明,3种灭菌剂组合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优于两种灭菌剂组合;3种灭菌剂组合中以采用0.1%KMnO4浸泡10min→5%NaClO浸泡10min→0.1%HgCl2浸泡8min的灭菌效果最好,外植体成活率最高,为47.27%。经不同抗生素组合灭菌,外植体平均污染率和成活率分别为28.57%~45.16%、54.84%~71.43%,灭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说明抗生素组合可以有效降低水果型番木瓜外植体的内源菌污染,提高其成活率,其中以MS+6-BA1.5rag/L+庆大霉素80mg/L+头孢噻肟钠500mg/L的效果最好,利于获得番木瓜无性系。此外,以幼苗顶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灭菌培养的效果优于侧芽,利于促进外植体的萌动生长和形成丛生芽。  相似文献   
15.
斑割复合体及其杂交后代的生物量及根系性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利用前期获得的含广西斑茅和广西割手密血缘的甘蔗育种新材料及其亲本共11份无性系进行桶栽试验,分析了参试材料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根系的主要相关性状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利用过程各世代的变化。结果表明:参试的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及其与甘蔗杂交、回交获得的F1代材料以及BC1代在株高、茎径、单茎重和叶面积上都表现比其亲本甘蔗有更大的优势;根系重量和活力都略有增加;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上均表现出超亲效应,其超亲效应与绿叶面积的超亲表现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6.
22%氟虫腈FS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22%氟虫腈FS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螟虫和甘蔗蓟马(Baliothrips serratus Kobus)的防治效果,于2014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叶面喷施和肥料混合喷施不同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22%氟虫腈FS 50 m L/667 m~2对蔗螟防效最好,施药后90 d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为70.7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的防效(61.86%)。中高剂量喷施防治蓟马的效果较好。综合对甘蔗螟虫和蓟马的防效以及甘蔗产量,推荐该药剂以中浓度(50 m L/667 m~2)进行喷施为宜。  相似文献   
17.
2015年笔者对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螟害枯心苗率为0~30.60%,黑穗病发生率为0~41.52%,花叶病发生率为0~5.51%.南宁试点螟虫为害严重,甘蔗枯心苗率显著高于其他试点.各试点宿根蔗黑穗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新植蔗.河池试点参试材料黑穗病发生率相对较低.桂辐06-156和桂糖07494感染黑穗病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可以考虑选择作为黑穗病抗性育种的亲本材料.参试材料在各试点花叶病的发病较轻.其中,桂糖05-3846的花叶病发生率最高仅为1.09%,可以考虑选择其作为花叶病抗性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以毛群较高,生长带形状较低,空心、气根、根点排列和脱叶性4个性状无多态性表现;不同地区的斑茅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51~0.5072之间,且以钦州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桂林和崇左,以来宾的多样性最小。5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54%~29.11%之间,平均为19.59%,以叶宽比较大,叶长较小;10个地区的斑茅资源变异系数在16.48%~21.92%之间,以桂林最大,百色最小。通过聚类分析,183份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各类群遗传分化不明显,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本研究揭示了广西不同地区斑茅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斑茅资源的采集、保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梢腐病的区域性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6.11%,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0.34%~1.87%,宿根蔗发病率为0~6.11%;除柳城05-136外,宿根蔗感病程度均比新植蔗严重.粤糖93-159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00-236在来宾市武宣县.综合各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柳城03-1137、ROC16和桂糖40表现为高抗,其余6个品种表现为抗性.从小蔗区来看,调查的6个不同县(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宣蔗区的发病率最高(2.85%),融安蔗区发病率最低(1.52%).从大蔗区来看,调查的两个大蔗区(柳州和来宾)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柳州蔗区发病率稍低(1.93%),来宾蔗区发病率稍高(2.39%).[结论]目前甘蔗梢腐病在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发生程度较轻,柳州和来宾两个大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小蔗区差异较明显.甘蔗品种对梢腐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区域性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梢腐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6年广西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广西6个甘蔗主产市的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病虫害情况等。结果表明: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苗情比上年略差,但有足够的苗数和良好的幼苗;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螟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今年略有增加;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广西蔗区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良。建议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后期甘蔗螟虫和绵蚜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