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6篇
  55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罗曼褐父母代产蛋前期产蛋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249只健康的23周龄的罗曼褐父母代种母鸡的产蛋情况进行观察,试验期67 d(至32周龄),目的在于了解产蛋前期,蛋用种鸡产蛋性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鸡群日龄的增大蛋壳颜色逐渐变浅,产蛋率和种蛋合格率逐渐上升,鸡群的死淘率在开始人工授精的前2周最高,双黄蛋率随产蛋率的上升而逐渐减小,双黄蛋平均重随产蛋率上升逐渐增大,到产蛋率达最高峰时开始变小,软壳蛋率和破蛋率随鸡群日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总蛋重及种蛋平均重随鸡群日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2.
苏南地区河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建华  张亚丽  孙俭 《河北渔业》2013,(7):30-31,61
<正>目前,池塘养殖河蟹有传统模式和生态模式,传统模式因其成本高、药物残留多而逐渐被生态养殖模式所代替。生态养殖技术根据生态学原理及河蟹的生物学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养殖系统的自净及代谢能力。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具有持续、高效率保持水环境稳定的特点,因为河蟹是变温动物,对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3.
不同叶面肥对晋富2号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盛果期晋富2号苹果为材料,研究氨基酸钙、乙酵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磷酸二氢钾+氨基酸钙、磷酸二氢钾+乙酵素这6个叶面肥处理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影响果实品质。其中,尿素处理对果实果形指数提高最大,应在果树的生长前期和中期喷施,加快果树生长,增强树势;磷酸二氢钾+乙酵素处理对提高果实营养品质效果最好,应在果树生长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乙酵素组合叶面肥。  相似文献   
44.
长期施肥下中国典型农田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中国典型农田土壤小麦氮肥利用率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典型农田土壤-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和红壤设置的15-18年长期试验的小麦氮肥利用率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麦多年平均氮肥利用率在长期偏施氮肥(N处理)条件下最低,为6.5%-14.4%,在平衡施肥(NPK处理)条件下可达到20.5%-78.5%.N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以每年0.61%-2.32%的速率下降,NPK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在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和填土上呈上升趋势,而在红壤上呈下降趋势.红壤上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较NPK处理增加了15.9%,且年际间保持持平.长期单施氮肥土壤氮、磷、钾养分呈亏缺或者持平趋势,均衡施用氮、磷、钾肥土壤养分逐年上升,氮、磷、钾养分的均衡供应有利于提高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结论]长期偏施氮肥会导致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增加而降低,施用有机肥不但可以保证土壤的可持续供氮能力,而且在南方红壤地区还可以防止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45.
激光衍射法测定中国典型土壤颗粒分布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中国典型土壤粒径分布的方法,提高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测定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激光衍射法和传统吸管法(简称吸管法)对比研究中国15个省20种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分布。【结果】激光法和吸管法测定的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中,激光法测定的黏粒和砂粒含量比吸管法测定的值平均低73.4 g•kg-1和59.6 g•kg-1,而粉粒含量平均较吸管法高131.2 g•kg-1。通过建立土壤粒径的累积分布曲线函数,建立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模型。激光法测出的土壤颗粒粒径累积分布曲线函数为:y=1 000x/(b+x)(x代表粒径大小,y代表小于该粒径的颗粒所占的质量)。吸管法测得的相应粒径累积曲线函数为y=1 000x/(1.32b-1.01+x)。根据该函数得到的土壤颗粒粒径质量百分含量查质地分类三角图,即可判断土壤的质地类型。【结论】激光粒度仪检测结果通过转换模型修正,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机械组成及土壤质地情况,可以快速准确地用于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  相似文献   
46.
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CO2释放特征与微生物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不同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CO2释放特征及几种形态碳、氮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阐明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中CO2释放量及几种碳、氮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向红壤中添加5种有机物料(猪粪、牛粪、鸡粪、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养期间定期采样分析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动态变化。【结果】添加有机物料后,各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8-20 d后基本趋于稳定。整个培养期间,土壤CO2-C的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后红壤CO2潜在释放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小麦秸秆(1.51 g•kg-1)>玉米秸秆(1.38 g•kg-1)>猪粪(0.89 g•kg-1)>鸡粪(0.78 g•kg-1)>牛粪(0.50 g•kg-1)。添加几种有机物料后红壤CO2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类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相当于动物有机肥的2倍以上,其中小麦秸秆最高,牛粪最低,且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与SMBC、SMBN、土壤可溶性有机碳(WSOC)和有机物料C/N呈显著相关。【结论】等碳量的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能显著提高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且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可溶性碳和有机物料的C/N紧密相关。添加有机物料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源、氮源的有效性较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释放。  相似文献   
47.
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氮是作物吸收利用的大量元素之一,水稻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水稻根的特性分析可知,在大田条件下水稻不仅吸收NH4^ .而且吸收相当数量的NO3^-。对在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氮的吸收动力学、离子吸收、氮同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了在不同氮营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理过程;并从水稻根际的硝化作用,不同NH4^ /NO3^-对水稻的生理机制,不同氮素形态对旱作水稻水分利用的效率等方面对今后水稻氮营养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8.
有机替代对长江流域水稻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有机替代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07组包含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NPKM)处理下水稻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计算了有机替代在不同施肥措施、土壤性质和气候因素下对长江流域水稻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明确了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施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籽粒含氮量,NPK处理下产量和籽粒含氮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2.3 t·hm-2和1.2 g·kg-1。与NPK相比,NPKM处理下水稻的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分别显著提升了3.7%和1.9%。NPKM处理对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NPKM处理在总施氮量低于250 kg·hm-2、替代比例30%~60%时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籽粒含氮量。NPKM处理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条件下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在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的条件下有利于籽粒含氮量的提升。在年均降雨量≤1 200 mm、年日照时数>1 800 h、年均温>15℃条件下,NPKM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影响NPKM处理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替代比例、土壤pH和年均降雨量,而影响籽粒含氮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效磷、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H。综上所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我国长江流域水稻的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在中游地区提升效果更佳,有机替代总氮施用量应低于250 kg·hm-2,替代比例以30%~60%为宜。  相似文献   
49.
青海甘蓝型春油菜需肥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宁市大田条件下进行甘蓝型春油菜"青油303"需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油菜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干物质累积量随植株生长发育呈快速增长趋势。现蕾期之前油菜地下部根的干物质积累较多,盛花期以后干物质大部分累积于角果、籽粒以及茎杆中。春油菜对养分吸收量由大到小排序,生长初期、后期KNP,生长中期NPK,全生育期对N的吸收呈"抛物线"型变化,对P、K养分吸收随着油菜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大体呈不断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0.
介绍凤梨的生长习性,并总结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凤梨种苗的栽植、生长期管理、常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智能温室凤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