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3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讨周麦25号的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本试验采用播期、播量、追肥期3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其对周麦25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产量受播期、播量的共同作用,而受追肥期影响较小。建立产量模型:Y=9054.88684-707.42039X1-238.97251X22,预测产量最大值为10244.6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干基)比较稳定,平均为14.5%,变异系数仅为1.10%;湿面筋含量均值为31.6%。面粉白度均值为74.1,变异系数仅为1.30%,面粉表现出亮黄色。面筋指数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变异系数达到59.30%。周麦25号最佳栽培组合为:10月9日播种,基本苗在270万/hm2左右,2月中旬追施尿素225 kg/hm2。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F-box蛋白在小麦发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了一个小麦F-box蛋白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蛋白质从序列特征、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高级结构及功能域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F-box蛋白由362个氨基酸组成,在N端和C端分别存在一个F-box保守结构域和一个DUF295保守结构域(功能未知),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23.48%)、扩展束(25.41%)和无规则卷曲(47.24%)为主,在94-115位点处可能存在一个由内向外的跨膜区,N端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中;该F-box蛋白与二穗短柄草、玉米和水稻的F-box蛋白相似性较高,进化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23.
为了研究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周麦24号的配套栽培措施,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追肥期、多效唑对周麦24号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受播期和追肥期的共同影响,与播期、追肥期呈线性关系.蛋白质含量受播期、密度、追肥期和多效唑共同影响;面筋指数、揉混仪参数8 min峰高主要受播期的显著影响.建立了产量模型:Y=554.85-49.07X1-22.55X3,预测产量最大值为10 129.5 kg·hm-2.综合分析认为,周麦24号在10月10日左右播种、基本苗210万·hm-2、2月20日左右追肥、不喷施多效唑的条件下,产量和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4.
25.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快速而准确地鉴定1BL?1RS易位系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15个1BL?1RS特异性STS、SCAR和RAPD标记及22个1RS染色体上的SSR标记,检测不同来源的1BL?1RS易位系78份以及非1BL?1RS易位系品种10份和黑麦材料3份,其中1BL?1RS易位系包括周8425B及其衍生系36份、兰考906及其衍生系5份、矮孟牛及其衍生系8份和洛类1BL?1RS易位系品种29份。结果表明,7个STS标记、1个SCAR标记、3个RAPD标记和3个黑麦SSR标记可作为鉴别1BL?1RS易位系的可靠分子标记,其中ω-sec-p1/ω-sec-p2、ω-sec-p3/ω-sec-p4、H20和SECA2/SECA3标记最好,扩增效果稳定,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实验操作简单。周8425B及其衍生系、兰考906及其衍生系、矮孟牛及其衍生系与洛类1BL?1RS易位系的1RS染色体在分子标记检测中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6.
小麦新品种济麦22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济麦22携带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利用济麦22与感病亲本中国春杂交,用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强毒性小种E20对F2抗、感分离群体和F2:3家系进行抗病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济麦22携带1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 暂被命名为PmJM22。运用SSR和EST标记及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将其定位在2BL染色体上,与4个SSR和5个EST标记间的连锁距离为7.7 cM (Xwmc149)到31.3 cM (Xbarc101)。通过分析2BL上其他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染色体位置和抗性反应,认为PmJM22不同于Pm6、Pm26、Pm33和MlZec1。  相似文献   
27.
利用现代品种衍生群体探究干旱条件下遗传增益,对于小麦抗旱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南片骨干亲本周8425 B及其衍生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两点的两种灌溉水平处理,对抗旱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抗旱相关性状均受基因型、环境、水分处理及其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干旱条件下,周8425B衍生品种的产量和抗旱指数...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亲本对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和周麦23号的遗传构成并筛选出其特异引物,用于检测周麦23号的品种真实性。【方法】利用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340个SSR标记对周麦23号及其亲本周麦13号、新麦9号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分析,解析亲本的遗传物质在周麦23号中传递频率和遗传贡献率。同时可以筛选到若干个周麦23号不同于任一亲本的引物,利用周麦23号的姊妹系、衍生品种对这些特异标记进行二次筛选,最终选择1-2个周麦23号的特异引物,并利用黄淮麦区的主推品种周麦22号、济麦22、矮抗58、郑麦366等14份材料对最终筛选的特异引物进行验证。【结果】双亲周麦13号和新麦9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差异较大,周麦13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为63.04%,远高于新麦9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36.96%)。双亲遗传物质在周麦23号的选育过程中发生了偏分离现象。在不同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亲本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变化较大,母本周麦13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范围分别在23.1%(1B)-100% (4A、6A、3B、4B、6B、4D);父本新麦9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范围在0(4A、6A、3B、4B、6B、4D)-76.9%(1B)。从147个多态性标记中鉴定出周麦23号的7个特异位点,即Xwmc344Xbarc84Xwmc326Xwmc468Xwmc479、Xgwm428和Xcwm65。通过二次筛选得到1个周麦23号的特异引物Xcwm65,可用于鉴定周麦23号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特异性,同时可以用于区分周麦23号的部分姊妹系(除A4、A5和A6以外)及其大部分衍生品种(除B7、B8和B12以外)。【结论】明确了2个亲本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掌握了周麦23号的遗传构成并绘制了基因型图,同时筛选出1个周麦23号的特异引物Xcwm65,可用于鉴定周麦23号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9.
为筛选出适宜小麦单倍体幼胚生长的培养基,提高小麦单倍体胚成苗率,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得到的小麦单倍体幼胚接种在8种培养基上,每种培养基上接种2个材料,平均值用于数据分析。8种培养基中幼苗平均产生率分别为:46.07%、45.90%、34.11%、41.15%、37.99%、36.91%、37.70%和52.51%。结果表明1/2MS +1.0 mg/L KT+3.0 mg/L多效唑+100 mg/L肌醇+5%蔗糖+0.6%琼脂,pH 5.8培养的幼胚成苗率最高,白化苗率低,且单倍体苗的长势较好,有利于培育壮苗。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微量的多效唑、KT、肌醇以及较高浓度的蔗糖可以有效促进幼胚生长。  相似文献   
30.
为优化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方法,于2020年在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试验田对4个小麦品种进行单花滴注赤霉病抗性鉴定,分析不同套袋保湿天数对病情严重度的影响,并利用与主效抗病基因Fhb1连锁的功能标记TaHRC-STS对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抗病品种'苏麦3号'宁麦9号'携带该基因,而感病品种不携带;套袋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