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前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 clarkii)眼柄切除诱导卵巢成熟的分子机制还很不清楚.借鉴国外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了克氏原螯虾单侧眼柄切除后第1、7、15天体长、体重及卵巢的一系列变化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眼柄切除前、后卵巢组织中钙调蛋白基因(CaM)与质膜Ca2+-ATPase基因(PMC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克氏原螯虾眼柄切除诱导卵巢成熟的早期分子过程中,钙信号通路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克氏原螯虾眼柄切除促进卵巢成熟的分子机制积累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以体质量为(21.55±1.62)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投喂壳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5%、1.0%、1.5%、2.0%、3.0%的饲料,研究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血清相关免疫因子、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进行60 d。结果表明:1.0%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5%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的死亡率和蜕壳死亡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和2.0%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1.0%、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添加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试验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均低;除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粗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均高,其中1.0%、1.5%和3.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添加组肌肉灰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添加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添加组试验虾肝胰腺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肠道中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添加组试验虾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成虾饲料中壳聚糖的添加量为0.5%~1.5%,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并能增强其消化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13.
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 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 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 1) 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 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 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 但交配季节宽泛, 繁殖期长,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 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 产卵率为0; 8月份(1龄、2, 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 产卵率为5%; 9月份(1龄、2, 体质量29.3 g±3.11 g)交配率达到60%以上, 产卵率为10%; 10月份(1龄、2, 体质量30.9 g±3.39 g)交配率为75%以上, 产卵率为35%, 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主要集中在8-10, 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3) 交配体制属于繁殖行为学中的乱交制, 雌雄性比较为松散, 存在普遍的重复交配现象。4) 具有明显的穴居性, 掘洞行为是克氏原螯虾一个显著突出的生态习性, 繁殖季节掘洞强度显著增强, 掘洞目的主要为雌虾产卵孵幼, 其他季节的掘洞目的则是为躲避不良的生态环境, 冬春季则几乎没有掘洞行为, 即不同季节克氏原螯虾的掘洞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为其开展人工繁殖和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的养殖大国,虾蟹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目前虾蟹颗粒饲料所用的主要原料鱼粉价格高,致使饲料成本居高不下;此外,传统的虾蟹饲料中植物性蛋白原料还存在着营养不全和抗营养因子,导致养成的商品虾蟹口味差及养殖产品品质不够理想的问题,同时集约化的虾蟹养殖也导致生产中病害频发.  相似文献   
15.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惠民家庭农场于2018年进行了小龙虾温室大棚人工育苗技术试验,通过构建温室大棚、优化育苗池结构、亲虾选购、水质调控、水草布局、人工虾巢孵化等技术应用,有效提高小龙虾苗种繁育的单位产量和育苗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温室大棚可实现小龙虾早繁出苗、大规格苗种供应及反季节商品虾养殖,从而做到均衡上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底栖动物生长发育情况,采用4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底栖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分析,同时对水体中营养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底栖动物主要有3种底栖动物,分别为摇蚊幼虫(Chironomid)、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与螺狮(Bel-lamya quadrata).生长季各培养基中底栖动物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糖蜜、腐殖酸、肥料、对照组,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别为2.9966、2.1272、2.1489和0.9576 g/m2.采用理化分析对水体中营养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对照组中NO2--N含量最高,为(0.041±0.002)mg/L,对照组中营养物质较少,不适宜底栖动物及水生生物的生长;TN和TP含量分别为(1.455~2.493)和(0.391~0.665)mg/L,培养基中水体不流通造成水体营养化,水丝蚓耐污性极高,底栖动物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丝蚓、摇蚊幼虫、螺狮.对培养基中底栖动物密度与水体营养因子之间以及底栖动物密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底栖动物密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水体中营养因子含量与摇蚊幼虫、水丝蚓密度的相关性较大,呈负相关,与螺狮密度的相关性较小,TP含量与底栖动物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TN.该研究结果可为日后虾蟹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渔民收入、促进养殖技术升级、农民脱贫致富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种苗质量与市场供应能力与养殖业发展规模不匹配已成为当前限制克氏原螯虾产业规模扩增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从我国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现状、种苗资源的供给能力、种苗生产现状和生产模式进行概述和探讨。同时,提出应对养殖规模扩增的现实要求,种苗产业应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改善养殖环境、转变养殖理念、升级换代育苗技术等多方面发力;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克氏原螯虾工厂化高效育苗技术研发,提高秋苗和早春苗的供给能力,进而实现根据生产需要“全天候”的供苗能力,为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