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2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4个施氮水平下,比较了免耕抛栽水稻和常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在127.5~193.0 kg/hm2施氮水平内,结实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穗数、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茎鞘重和根系活力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免耕抛栽水稻193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127.5 kg/hm2施氮处理。常耕抛栽水稻的有效穗数高于免耕抛栽水稻,但免耕抛栽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和植株高度、单茎茎鞘重及根系活力和颖花茎流量比常耕抛栽水稻高,免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优于常耕抛栽水稻,免耕抛栽水稻平均比常耕抛栽水稻增产2.10%。  相似文献   
42.
荚播和化学调节对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试验研究了荚播及化学调节(TS303,PDJ和它们的混合物浸种和花针期喷施)对花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荚播花生花针期生理活性强,但极显著减少花生的成苗率和实收株数而导致减产,TS303及较低浓度的PDJ都能促进花生幼苗生长,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而较高浓度的PDJ促进同化物质的转移,二者有加成和互补效应,单独和混合使用都能显著增加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筛选花期耐热性强、产量水平高的水稻品种,为水稻花期耐热性鉴定与评价及应对高温热害的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高温胁迫(高温38℃,每天处理6 h,连续处理3 d),以Y两优1号为对照品种,以相对耐热指数为评价指标,同时结合产量水平,对100个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花期耐热性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花期耐热性差异明显,高温胁迫下颖花结实率为3.6%~64.3%,相对结实率为9.5%~80.0%。以相对耐热指数为评级标准,耐热性级别达到1(强)、3(较强)、5(中等)、7(较弱)和9(弱)级的水稻品种数量分别为4、13、42、26和15份。采用聚类分析法将100个基因型分为6种不同耐热性和产量水平的水稻类型,其中第一类在高温热害易发区推广种植安全生产性高。相对结实率是不同水稻基因型分类的主要因子,其次为产量,根据相对结实率和产量之间的二维象限分布特征,进一步筛选出耐热性较强、产量水平较高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结论】通过对100个不同水稻基因型花期耐热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特优837、云光14号、Q优8号、国稻7号、Y两优865、汕优63和黄华占等7个耐热性较强且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这些品种可在高温易发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通过大田试验,以深优9516为对照,研究了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087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Y两优087的总干物质生产量比深优9516约高10%。具体来看,Y两优087灌浆盛期前的干物质积累量比深优9516高224.9 g/m2,而灌浆盛期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却比深优9516低107.9 g/m2。Y两优087灌浆盛期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较高有关,而其灌浆盛期后较低的干物质积累量则与其叶片衰老较快(表现为叶片氮含量下降快)有关。因此,在Y两优087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防早衰措施。  相似文献   
45.
为明确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于2019年在广西象州县、岑溪市、龙州县(早季)及港北区、福绵区(晚季)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对照(不施肥)、全肥(180kg N+45kg P2O5+135kg K2O/hm2)、缺氮(45kg P2O5+135kg K2O/hm2)、缺磷(180kg N+135kg K2O/hm2)和缺钾(180kg N+45kg P2O5/hm2)5个处理,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有显著影响。与全肥处理比较,缺氮、缺磷、缺钾和对照处理分别减产17.43%、6.64%、4.83%和25.58%。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穗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r=0.544)和穗粒数(r=0.8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6.
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A1)、编织布旱育秧(A2)、塑盘旱育秧(A3)、塑盘湿润育秧(A4)4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抛栽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A2,其次是A3,A1和A4最慢;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A2,其次是A3和A1,A4分蘖最慢、数量最少;干物质积累A2和A3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A1,A4积累最少;A2的产量最高,产量性状较好,其次是A3,A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施用壮秧剂可促进晚稻生长,改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晚稻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综合晚稻生长和产量及性状看,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合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旱育秧。  相似文献   
47.
【研究目的】探讨免耕对水稻根际pH值和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水稻在免耕、常耕、分根栽培三种条件下其根际和非根际的pH值和养分含量;【结果】水稻根际pH值小于非根际土壤,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根际和非根际pH值的差值总是大于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根际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其速效钾含量却低于非根际土壤。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根际的碱解氮含量比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的低,而其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比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的高。但是,根际与非根际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差值均表现为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小于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结论】免耕水稻根系活动强于常耕水稻。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免耕对水稻根际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水稻在免耕、常耕、分根栽培3种条件下其根际和非根际的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水稻根际pH小于非根际土壤,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根际和非根际pH的差值总是大于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根际。根际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其速效钾含量却低于非根际土壤。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根际的碱解氮含量比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的低,而其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比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的高。但是,根际与非根际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差值均表现为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小于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综合分析结果,免耕水稻根系活动强于常耕水稻。  相似文献   
49.
生物炭施用对水稻育秧土理化特性和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生物炭在水稻育秧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以木薯秸秆炭为材料,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研究生物炭施用(φ为25%)对水稻育秧土理化特性、秧苗根系及地上部性状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木薯生物炭施用改善了育秧土理化特性,木薯生物炭施用使育秧土容重降低了0.66 g·cm~(–3),pH及有机质和碱解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0.51、50 mg·cm~(–3)和195μg·cm~(–3),木薯生物炭施用促使水稻秧苗的根长、根系表面积、根体积、根系生物量和发根力分别提高了32.4%、30.1%、50.0%、13.7%和21.5%,秧苗叶面积、株高、茎基宽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9.2%、8.0%、5.3%和10.2%。生物炭对水稻秧苗性状的影响在不同播期间存在一定差异,温度相对较低的播期生物炭对秧苗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木薯生物炭提高了秧苗素质,在温度较低条件下,木薯生物炭更易培育壮秧,可作为水稻育秧基质的良好添加物。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不同氮钾肥施用量对超级稻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超级稻氮钾肥综合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172.5、207、241.5kg/hm2)和3个施钾水平(216、288、360kg/hm2),以不施氮钾肥的处理(N0K0)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氮钾肥用量对‘桂两优2号’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田块的基础地力产量(N0K0处理)较高,产量达到7.99t/hm2。施用氮钾肥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桂两优2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6.44%~37.27%)、硝酸还原酶活性(19.33%~107.19%)、可溶性蛋白含量(10.90%~36.43%)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14.25%~76.99%),进而获得了更高的产量(9.39~10.63t/hm2),但不同施氮量和施钾量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在基础地力产量与本试验田相当的田块,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的生理特性对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敏感程度较低,氮钾肥施用量超过172.5kg/hm2和216kg/hm2,增施氮钾肥并不能显著改善其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