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9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181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鲤益生菌筛选及部分菌株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养殖池、水族箱和健康鲤肠道等分离20株细菌,通过耐热和体外拮抗试验筛选出5株细菌,经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2株肠球菌(Enterococci)和1株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进一步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蛋白,结合同位素^32P标记细菌并示踪的方法,研究来源于鲤肠道的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以及鲤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活性,建立筛选鲤(Cyprinus carpio)益生菌的方法。结果表明,5株细菌均能黏附到黏液体外模型,肠球菌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芽孢杆菌与柠檬酸杆菌(P〈0.01),柠檬酸杆菌与芽孢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肠球菌L2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肠球菌E2(P〈0.01)。研究证明,鱼源的肠球菌对鲤前肠黏液的黏附率高于异源的芽孢杆菌,而且不同种属的肠球菌在黏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2.
以1.0×106CFU·m L~(-1)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浸浴感染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于第0、第4、第8、第16、第24、第36、第48、第60、第72小时剖杀取样,研究病理损伤及病原菌的体内动态分布。结果显示,皮肤肌肉、鳃、肠道出现病变最早,其中皮肤肌肉损伤最严重。第16小时表皮变性、坏死,鳃上皮肿胀,肠绒毛水肿;第24~第48小时表皮坏死、脱落,真皮严重出血,肌纤维变性、坏死,鳃出血,上皮局部坏死,肠上皮变性与灶性坏死;第48~第72小时皮肤肌肉坏死更严重,形成溃疡灶,鳃灶性坏死。肾、肝、脾与心36 h后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变性和灶性坏死。q PCR检测发现,第4小时即在鳃、肠、皮肤肌肉检出病菌,细菌含量分别为1.3×102CFU·mg~(-1)、2.6×102CFU·mg~(-1)、4.7×102CFU·mg~(-1);鳃与皮肤肌肉中菌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第72小时皮肤肌肉中菌量达到4.5×107CFU·mg~(-1);第24小时后相继在肾、肝、脾、心检出病菌,菌量介于1.9×10~4.7×102CFU·mg~(-1)之间。结果表明皮肤、鳃和肠道是病菌的入侵位点,并在体内多组织、器官分布。  相似文献   
43.
采用q PCR与病毒滴度测定观察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对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MTases)、DNA多聚酶(DNA polymerase)基因表达与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能推迟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sum cyprini,EPC)出现病变,且病变程度也较对照组轻。在各功能基因表达量上,NC-FAM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干扰组的干扰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其中siR-DP-1组siRNA对MCP基因的干扰率为79%,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siR-MT-1、siR-MT-2组siRNA对MTases基因的干扰率为77%,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siR-DP-1组siRNA对DNA polymerase基因的干扰率为79%,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干扰实验组病毒滴度与NC-FAM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阴性对照组lg TCID50为8.362,NC-FAM对照组lg TCID50为7.848,siR-MCP、siR-MT、siR-DP实验组最低lg TCID50分别为5.764、5.317、5.362。证实RNAi能够抑制CGSRV主要功能基因的表达并影响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44.
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脂质体疫苗,通过灌胃分别给予各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脂质体疫苗(Ⅰ-Ⅲ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灭活苗(Ⅳ组)和生理盐水(Ⅴ组),每2周给药1次,共3次.于接种疫苗后第1天、14天、28天和第49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白细胞的杀菌活性和血清抗体IgM含量的变化,并用细菌攻毒实验检测免疫保护效应.结果显示,本实验制备的脂质体疫苗粒径约为(0.9±0.3)μm,包封率为53.23%,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灭活苗相比能显著增强斑点叉尾(鮰)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和血清抗体:IgM水平.腹腔注射活菌攻毒后,脂质体疫苗免疫的Ⅰ-Ⅲ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34.8%、48.2%和55.4%;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灭活苗免疫的Ⅳ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仅有6.7%,生理盐水对照Ⅴ组保护率则为零.研究表明,口服脂质体疫苗对斑点又尾(鮰)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效应,可作为预防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45.
2009年8-9月海南罗非鱼暴发性疾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7月下旬起,在海南省多处罗非鱼养殖塘陆续暴发疾病,各地症状大同小异,据走访了解,该病往年也有发生,但2009年尤为突出,且药物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46.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敏  汪开毓  张宇  孙挺 《水产学报》2009,33(2):288-294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鮰,平均体重(5.20±0.15)g,随机分成4个处理(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000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d。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到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胃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当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为100IU/kg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1 •mg-1,196.52±17.28 U•min-1 •mg-1,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和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0IU/kg组(P<0.05)。由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消化酶活性,促进此鱼生长,且其适宜添加量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证实温度对锦鲤疱疹病毒CyHV-3体外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选用CyHV-3-EGFP病毒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体外增殖,研究病毒的热稳定性、以及温度对病毒的体外培养和体内致病性的影响。【结果】CyHV-3在4~36℃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温度超过36℃后,病毒活力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50℃时病毒活力完全丧失。感染温度对CyHV-3病毒活力影响不大,高温(37℃)和低温(4℃)时病毒都具有感染能力。但是,孵育温度明显影响病毒活力,温度高于30℃时,CyHV-3的增殖能力减退甚至消失。鲤鱼感染CyHV-3病毒后,低温组(15℃)的死亡率为26.67%,常温组(25℃)的死亡率为73.33%,高温组(30℃)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均为0。【结论】证实了CyHV-3病毒在低温下能够增殖并且具有致病性,解释了近年来锦鲤疱疹病毒(KHVD)的暴发及流行不再受限于春秋季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49.
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的脑膜炎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脑膜炎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建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脑膜炎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对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将健康罗非鱼43尾,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33)。3组试验组根据不同感染剂量分为:106cfu组(n=11)、107cfu组(n=11)、108cfu组(n=11)。试验组分别将106、107、108CFU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腹腔注射罗非鱼复制脑膜炎模型。对感染罗非鱼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脑组织(端脑、中脑、小脑、延脑)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细菌学检测,按照拟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脑膜炎的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结果:各试验攻毒组罗非鱼感染后2天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未见明显神经症状。感染3天后鱼体开始出现异常活动的神经症状及突眼、角膜混浊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软膜上有大量炎性渗出和染成蓝紫色微细颗粒的细菌团块,脑膜充血、水肿、疏松、增厚,有大量的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基质疏松水肿,呈海绵状;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等软脑膜炎、脑膜脑炎症状。比较各组得分发现,107CFU组的无乳链球菌攻毒罗非鱼造模效果最好:临床症状显著而组内罗非鱼差异性最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患病罗非鱼病情和缓适中、利于观察研究。结论:使用107CFU无乳链球菌腹腔攻毒罗非鱼可在第3天成功构建脑膜炎模型,造模率为100%。  相似文献   
50.
铜离子对鲤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利  汪开毓 《淡水渔业》2004,34(1):21-22
于水族箱内进行铜离子对鲤鱼的急性毒性试验。铜对鲤鱼 2 4h、 48h和 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 67mg/L、 1 2 5mg/L和 0 77mg/L。安全浓度为 0 0 77mg/L。中毒鱼体表和鳃的粘液增多 ,鳃上附着有淡蓝色的絮状物 ,临死前出现痉挛症状。铜主要对鱼类的鳃、肠、肝、肾、脑造成较严重的损伤 ,特别是对鳃的损害与鱼的死亡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