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农学   10篇
  232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的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辣椒产量、土壤矿质态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施肥处理辣椒果实产量为2451.1-3301.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CK,1700.8 kg/hm^2);3种原料堆肥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的辣椒果实产量为2851.3-3301.5kg/hm^2,显著高于单施化肥CF,增产率为16.3%-34.7%。2)与CF和CK处理比较,3种原料堆肥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改善了土壤供氮能力,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3)对各处理土壤DNA条带采用邻接法分析(Neighbor joining)表明,5个处理土壤样品共分为3大族群,CF与CK为一种族群,菜粕堆肥的有机无机复混肥(RCC)为另一种族群,猪粪堆肥的(PMC)和中药渣堆肥的有机无机复混肥(CMC)又属另一种族群。说明施入外源有机物质(菜粕、猪粪与中药渣)可能改变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而施入化肥对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 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 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3.
高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筛选能在高温(55~75℃)好氧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评估其降解秸秆的能力与产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从高温期堆肥中采样,以水稻秸秆粉为唯一碳源,通过55、65℃和75℃连续高温传代驯化并分离筛选耐高温菌,结合水解圈和水稻秸秆崩解试验筛选不同高温下高效降解秸秆的目标菌株,采用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分类地位,通过分析目标菌株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在50~90℃之间的热稳定性,解析其高温适应性机制,评价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高温驯化分离得到13株耐高温降解菌,其中B-5、B-6、B-7和B-11的纤维素和秸秆降解能力较强,而只有B-7和B-11在55~65℃和75℃具有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能力,将其认定为目标菌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7和B-11菌株与芽孢杆菌科高度相似,分别命名为短小芽孢杆菌B-7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11。酶活热稳定性分析发现B-7和B-11各纤维素酶活性在50~90℃之间先升高后降低,其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分别为55~65℃和70~80℃,其中B-11在85℃时的相对酶活仍高于60%。研究表明,菌株B-7和B-11是耐高温高效秸秆降解菌,其具有不同高温偏好性,纤维素酶热稳定性强,在秸秆高温好氧堆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磷酸盐诱导黄瓜系统抗病中主要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瓜幼苗第2叶喷施75mmol/LK2HPO4溶液之后,叶片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并诱导第3,4,5叶片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强,从而抵制以后炭疽菌(Coletotrichumlagenarium)的侵入。但过氧化物酶活性仅在叶片受到直接诱导时才增强。上述结果表明,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诱导系统抗病直接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仅与局部诱发抗病有关。喷施75mmol/LK2HPO4溶液能安全、有效地诱导黄瓜抵抗炭疽病。  相似文献   
55.
不同水稻品种对NO-3 同化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水培方法测定了不同形态氮素下 4个品种水稻 (汕优 63、扬稻 6号、泗优 917、农垦 57) 的生长量及其水稻苗期硝酸还原酶活性 (NRA) 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GSA)。结果表明, 1mmol·L-1 NH 4 培养下, 水稻生长无明显差异, 而 1mmol·L-1 NO-3 培养 28d后, 各品种水稻生长差异显著, 其中, 扬稻 6号生长最优, 农垦 57最差; 籼稻体内的NRA和GSA比粳稻更高, 其中籼稻叶片的NRA比粳稻高出 58 7%, GSA高出 34 6%, 籼稻根系GSA是粳稻根系的 3 2倍, 说明籼稻对NO-3 的吸收利用优于粳稻。  相似文献   
56.
植物组织中有机酸的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番茄果实和不结球白菜叶片为试验材料,用蒸馏水(水提)、80%乙醇-旋转蒸发浓缩(醇提)、蒸馏水-冷冻干燥浓缩(水提冻干)分别提取有机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下番茄果实中富马酸、丁二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草酸、酒石酸、苹果酸、草酰乙酸含量均以水提最高,而丙酮酸和柠檬酸以醇提含量最高;不同提取方法对不结球白菜叶片中草酸、酒石酸、富马酸含量无影响,其他几种有机酸(除草酰乙酸外)均以水提和水提冻干含量高于醇提,其中,水提法和水提冻干法提取丙酮酸、苹果酸、丁二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而柠檬酸含量以水提冻干法最高。综合考虑试验步骤和结果等各方面因素发现,蒸馏水直接提取法既能有效保证有机酸的提取量,又能大大简化试验步骤。  相似文献   
57.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PEG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在3种供氮形态\[NH4+、NO3-、NH4+/NO3-(质量比)为50∶50\]下,主要研究分蘖期水稻在非水分胁迫及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及对不同形态氮素的消耗。在非水分胁迫条件下,分蘖期水稻在NH4+/NO3-为50∶50时生物量增量最大;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单一供NH4+ N营养的水稻生物量增量最大。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当NH4+/NO3-为50∶50时,分蘖期水稻对营养液中NO3- N的消耗量明显大于NH4+ N;此外,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以单一供NH4+ N营养水稻的光合速率、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58.
典型畜禽粪便配伍食用菌菌渣堆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三种典型畜禽粪便工厂化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典型禽畜粪便和食用菌菌渣废弃物有机肥料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别以新鲜牛粪、猪粪和鸡粪配以2倍质量(DW)的食用菌菌渣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铵态氮、硝态氮和发芽指数等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堆肥过程中牛粪、鸡粪和猪粪处理在55 ℃以上的持续时间均超过15 天,堆体温度均超过70 ℃。堆肥结束时,猪粪、鸡粪、牛粪处理的pH值分别为7.59、7.81、7.48,符合腐熟堆肥pH值在 5.5 ~ 8.5的一般标准,种子发芽指数(GI)均大于80%,总养分(N+P2O5+K2O)分别为4.31%、5.01%、4.57%,只有鸡粪处理满足有机肥养分标准(NY525-2012)。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牛粪、鸡粪和猪粪处理铵态氮的减少量分别为45.6%、29.2%、33.9%,而相应地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到2.59 g kg-1、2.57 g kg-1、2.15 g kg-1。[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适度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适应玉米的溶磷细菌筛选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高效溶磷细菌X5、X6、Z4和Z8,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探索其单独及复合的溶磷促生潜能。研究发现菌株X5、X6、Z4和Z8均可以利用玉米根系分泌物作碳源生长。菌株X6和Z4均能产生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菌株Z8可产生IAA不产生铁载体,菌株X5可产生铁载体不产生IAA。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单一溶磷菌及4株菌复合处理均可促进玉米生长,但复合菌群的溶磷促生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菌株的分类地位,初步鉴定X5、X6、Z4、Z8分别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oae)、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60.
马铃薯黑痣病生防菌的筛选和鉴定及其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地块中取根际土样品,分离筛选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菌。采用土壤平板稀释、对峙法筛选拮抗菌;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 DNA分子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G1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试验。通过初筛和复筛,从108株细菌中获得1株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效果稳定、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G1。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达6mm,抑菌圈直径2.5 cm,抑菌率为66.7%。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 DNA分子鉴定,G1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G1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1在4℃~45℃,p H 5~10,盐浓度0~50 g·L-1都能生长,碳源、氮源利用广泛,最适条件为:温度37℃,p H 7,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盐浓度为10 g·L-1。拮抗菌G1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该菌株抑菌带较宽、抑菌效果稳定,生长条件与马铃薯生长的大田环境基本相符,具有作为一株优良生防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