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抗体IPM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HZ08)抗体的免疫学方法,本实验以接种HZ08病毒的细胞培养板为抗原板,以免疫弱毒疫苗的草鱼血清为抗体,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GCRV HZ08血清抗体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实验(IPMA)方法,并对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与ELIS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及对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效果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HZ08株种毒按照1×103拷贝/μL浓度接种后72h固定,HRP-Ig G二抗1∶1000稀释,待检血清1∶100稀释时效果最佳;该IPMA方法与草鱼阴性血清、免疫细菌三联疫苗的草鱼血清、感染GCRV JX0901(GCRVⅠ型)的草鱼血清无交叉反应;GCRV HZ08株阳性血清稀释至1∶800时仍能检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实验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符合性实验结果显示,该IPMA方法与ELSIA方法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5.7%和87.5%;用建立的IPMA方法检测草鱼出血病弱毒疫苗免疫草鱼,免疫2周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对现地送检的126份草鱼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平均检出阳性率为72.2%。研究表明,建立的HZ08株IPMA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为GCRVⅡ型的流行病学调查、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及抗原抗体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2.
两株草鱼呼肠孤病毒江西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的患病草鱼鱼种池塘采集到草鱼出血病疑似病样材料分离出的两株病毒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用除菌过滤后的患病鱼肝脏、脾脏、肾脏组织浆滤液腹腔注射感染8~10 cm健康草鱼鱼种,5 d后试验鱼发病,可复制出自然发病症状,死亡率达50%以上,对照组未有死亡。用病样滤液接种草鱼肾细胞系(CIK),可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的TCID50分别为10-8.3/0.1 mL和10-8.0/0.1 mL。理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氯仿、乙醚处理组病毒的感染力和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病毒基因组RT-PCR反应可扩增出目的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其与GenBank中GCRV(登录号为AF403392,AF239175)相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83.
水生动物的弧菌病及其致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发现的主要致病弧菌及其致病机理。从黏附作用、脂多糖、溶血素、外膜蛋白和胞外蛋白酶等方面阐述了弧菌的致病机理及其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4.
从介绍虾类的免疫系统出发,阐述了虾类免疫增强剂的发展概况,对免疫增强剂在虾类养殖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阐述了虾类免疫增强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5.
采用饱和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方法制备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体质量为500~1 000 g)免疫球蛋白(IgM),以其为抗原免疫8周龄的BALB/c小鼠,免疫3~4次后,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方法对杂交瘤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阳性克隆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6株针对罗非鱼IgM的单克隆抗体(mAb),分别命名为1C10、1C2、1G11、2C2、2F9和4B3,所有单抗均为IgG类,各株杂交瘤的细胞上清ELISA效价为1∶800~1∶3 200;制备4B3和1G11的腹水单抗,ELISA效价分别为1∶102 400和1∶6 400。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mAb 4B3能在变性条件下识别罗非鱼IgM的重链,约在相对分子质量85 000左右。用ELISA检测4B3对罗非鱼IgM的敏感性,IgM灵敏度为10μg/L。利用所制备的单抗4B3建立了评价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血清抗体水平的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方法,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和浸泡免疫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14 d后,两种免疫方式的罗非鱼血清抗无乳链球菌的抗体比对照组稍有增加;免疫21 d后,两种免疫方式的罗非鱼血清抗体均有明显增加;免疫35 d后增加更为显著,达到最高峰,注射组效价达1∶2 560,浸泡组达1∶640;免疫56 d后抗体开始下降,直到第98天还维持在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水平。本研究表明,所制备的罗非鱼IgM mAb可用于评价罗非鱼疫苗免疫效果及抗体产生规律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溴氯海因粉在淡水青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用8%溴氯海因粉全池泼洒(水体中含O.04mg/L溴氯海因)给药,每天1次,连续2d,采用有机萃取及固相萃取等方法提纯净化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溴氯海因粉在淡水青虾体内和养殖水体中的代谢和残留。[结果]该方法所得的溴氯海因在0.10~20.00μg/ml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05μg/ml;使用溴氯海因粉后4h淡水青虾的肌肉和血液中均未检出溴氯海因;8-48h内肌肉和血液中检出微量的溴氯海因,其中血液48h溴氯海因浓度为0.014μg/ml,肌肉为0.002μg/ml,72h后血液和肌肉中未检出溴氯海因。养殖水体中,溴氯海因降解符合一级反应,降解方程:C=0.396eμm,降解半衰期为35.76h。【结论】建议在25℃左右水温条件下,溴氯海因的休药期为3d。  相似文献   
87.
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和双顺反子病毒(M. rosenbergii dicistrovirus, MrDV)是已报道对罗氏沼虾易感的主要致病性病毒,该研究通过建立双重RT PCR方法对MrDV和MrNV两种病毒同时进行检测。根据MrDV和MrNV基因组序列的保守区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双重PCR的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在获得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后,对罗氏沼虾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双重PCR最佳退火温度为60 ℃,反应体系最佳引物终浓度MrNV384为0.1 μmol/L,MrDV472为0.05μmol/L,对病样总RNA的最低检测限为360 fg。引物的特异性检测表明,该检测方法对TSV、WSSV、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TPS 30基因组无交叉反应。对阳性样品的病毒扩增序列分析表明,MrDV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编码区序列无变异,MrNV RNA2序列存在较多变异,进化树结果表明2011年长三角的MrNV病毒主要来自于中国基因型和东南亚基因型。该方法的建立为罗氏沼虾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种苗的繁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红螯螯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锦玉 《水产学报》2007,31(4):556-560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是澳州淡水龙虾的一种,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原产地澳大利亚,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易饲养等养殖性能优势;同时,因其肉味鲜美、富含低胆固醇蛋白质,是目前世界上较名贵的淡水经济虾之一。目前,美国、拉丁美  相似文献   
89.
从大黄鱼致病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GYC1108-1株提取外膜蛋白(OMP)、脂多糖(LPS)和胞外产物(ECP),并进行毒性实验,以研究哈维氏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及其特征.结果表明:OMP、LPS致病性较弱,而ECP可导致鱼死亡,初步得出哈维氏弧菌GYC1108-1株的主要致病因子为胞外产物,其对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5 μg·g-1;该蛋白酶与底物偶氮酪蛋白(azocasein)作用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28℃,对热敏感,分子质量为55 ku;该酶活性被碘乙酸抑制,也被SDS和HgCl2完全抑制,PMSF和ZnCl2能部分抑制该蛋白酶活性,而CuCl2、CaCl2、MgCl2对该酶活性影响不大,2-巯基乙醇、DTT、L-半胱氨酸、EDTA和EGTA对该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表明其为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发现ECP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淀粉酶、卵磷脂酶和脂肪酶活性,无脲酶活性;免疫印迹结果发现GYC1108-1的ECP能与大黄鱼抗GYC1108-1血清发生免疫发应,分子质量为55 ku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90.
一株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对亚硝酸盐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稳定和安全的优良菌株,采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NOB)富集、分离技术从湖州某水域淤泥中分离得到一株纯培养菌株N3。提取细菌的总DNA,利用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anger末端终止法测序分析,用NCBI-Blast软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等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N3的DNA扩增产物片断大小为1441 bp,测序结果经检索证实N3与标准菌株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AY665978.1) 16S rDNA保守性片段有100%的同源性,可以判定所分离得到的N3菌株为纤维单胞菌属的纤维化纤维单胞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