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147篇
  134篇
综合类   640篇
农作物   83篇
水产渔业   116篇
畜牧兽医   324篇
园艺   99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尿素增强烯草酮胁迫下紫苏幼苗耐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烯草酮与尿素处理对紫苏生长的影响,阐明尿素对紫苏在烯草酮胁迫下耐性的调节效应。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紫苏六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0、1、2、4和 8 g/L)和24%烯草酮乳油(0、0.67、1.33、2.66和 3.99 mL/L),分析其对紫苏生长、光合特性、抗逆性指标、杂草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草酮抑制紫苏幼苗生长,降低光合特性,使丙二醛积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随其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1~4 g/L浓度的尿素处理则促进生长,并提高了光合特性;8 g/L的尿素处理效果相反。1~4 g/L的尿素和不同浓度的烯草酮先后处理,比单施烯草酮处理的效果好,A组(先喷施尿素后喷施烯草酮)的C1N3(4 g/L尿素,0.67 ml/L烯草酮)处理可使现蕾期产量和子粒产量比单独施用烯草酮增产13.94 %和10.54 %,株防效提高11%。表明在紫苏六叶期先喷施4 g/L的尿素再喷施0.67 mL/L 的烯草酮,能显著提高紫苏幼苗在烯草酮胁迫下的耐性,提高幼苗净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生长,这些效应与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该施药模式具有提高防效,安全高产等特点,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云南曲靖烟区土壤有效钼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田地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区域内不同县(市)烟区土壤有效钼含量分布特征及土壤类型、土壤p H、不同金属氧化物等对土壤有效钼含量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1)曲靖中海拔烟区土壤有效钼含量范围为痕量~1.966 mg kg~(-1),平均含量0.199 mg kg~(-1),变异系数高达93.23%,土壤有效钼含量不足的样本所占比例达50.03%;地区间差异明显;(2)不同土壤类型有效钼含量表现为,红壤水稻土紫色土;(3)土壤有效钼含量与不同土壤类型pH差异显著,其中红壤、紫色土pH与土壤有效钼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P 0.01)和-0.191(P 0.05),水稻土与有效钼含量不相关;(4)土壤中不同金属氧化物与土壤有效钼含量相关性显著,铁、钙、锰的氧化物与土壤有效钼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12**、0.233**。  相似文献   
43.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园林害虫图像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北方园林害虫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害虫图像识别方法。首先,采用富边缘检测算法,将中值滤波、Sobel算子和Canny算子相结合,对害虫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然后,改进残差网络中的残差块,通过添加卷积层和增加通道数提取更多的害虫图像特征,并将贝叶斯方法运用于改进后的网络中,优化超参数;最后,将预处理的害虫图像输入神经网络中,利用分块共轭算法优化网络权重。对38种北方园林害虫进行了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数据集下,与3种传统害虫识别方法相比,本文方法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平均提高9. 6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分数分别提高16. 3、10. 8、4. 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4.
以往割前脱粒联收机的研究曾遇到下列障碍:飞溅损失大,只能收直立,高株、整齐、穗位差小的作物而适应性差,机器行速过低等。 本文采用了弓齿的带式脱粒器以便降低喂入口,有利于矮株的收获、与仿形拨禾轮相配合的喂入带可使植株柔和地倾斜,并以茎秆伸直、穗头朝前的状态喂入脱粒器、这样延长了脱粒过程,从而即使是难脱的粳稻也能脱净。并且机器行速得以提高70%或更多(达0.98~1.2米/秒)。在霜前收获时机器每米割幅的喂入量要高于传统型联收机(带水稻专用割台)和夹持半喂入式,田间测定表明带式脱粒器的功率消耗与传统型和夹持半喂入式相比是较低的。 采用贴地切割装置切割向前压倒且被脱粒过的稻草。其上方两侧有作往复运动的锯齿型搂耙,它将稻草搂集到中央成条铺、但对较高作业速度尚不很适应。 对喂入和脱粒装置的性能在理论上作了分析、其结论在田间试验中得到基本证实。 机器工作部件的耐久性还待考验。对倒伏严重作物还无法收获。  相似文献   
45.
果梅新品种白粉梅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粉梅是从广东省普宁市高埔镇农家果梅品种中选出的无性系新品种,2009年7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树形开张,树势健壮,枝条密,短果枝占76.7%;易成花,花量大,早结,丰产稳产,果实成熟期4月上中旬;果实近圆形,大小较整齐,单果重24.3 g,果面具白色茸毛,果皮黄绿色,外观好;适宜加工梅坯,在腌制过程中果皮不破裂;黏核,可食率90%以上;果肉浅黄白色,细脆,汁少,无苦涩味,可溶性固形物8.38%~8.58%,总酸5.32%~5.42%;抗逆性和适应性强,对病虫害抗性中,适宜在粤东沿海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46.
【目的】筛选适合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鉴定分析的SSR核心引物。【方法】利用来源于不同系统、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12份梨种质资源对已报道的800对梨和苹果的SSR引物和本课题组开发的534对SSR引物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48份不同地理来源的梨种质资源对初筛引物进行复筛,筛选一套适合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系统发育和品种鉴定分析的SSR核心引物,并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验证引物的有效性。【结果】初筛出SSR引物131对,进一步复筛筛选出25对清晰稳定、多态性高的核心引物。25对核心引物对48份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得到38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15.48个。各位点杂合度变幅为0.44~0.92,均值0.76;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70~0.92,均值0.85;基因多样性变幅为0.73~0.92,均值为0.87,说明引物的多态性高,能够有效揭示48份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48份梨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西洋梨和东方梨分别聚成了2个类群,东方梨类群中的栽培种和野生种分别聚成了2个亚群;栽培种中的秋子梨品种聚在了一起,白梨和砂梨聚在了一起。【结论】筛选出的25对梨SSR引物,带型清晰、稳定,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在0.70以上,可作为核心引物用于梨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47.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风蚀严重、沙尘暴频发等生态问题,分别选择典型压砂农田、沙质旱作传统翻耕农田、人工灌木林地、封育草场和流动沙地5种风蚀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不同风蚀环境抗风蚀性能。结果表明:灌木林地的抗风蚀性能最强,其Ci值为0.674257,其次为压砂农田、封育草场;抗风蚀性能最弱的是翻耕农田、流动沙地,Ci值分别为0.087007和0.003552。可见翻耕农田和流动沙地是当地主要沙尘来源。  相似文献   
48.
化学-生物固沙是一种有效固沙技术。为了解化学固沙剂对沙地植物多样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450、600、750 kg/hm2固沙剂和未喷施固沙剂(CK)为研究处理,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固沙剂后群落重要值随着优势度增加而增加,随着优势度降低而降低;各处理均比对照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有提高,表明应用固沙剂后对群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以600 kg/hm2处理最好。固沙剂喷施量的增加植物、微生物多样性都表现为减少,而植物、微生物优势度都表现为增加。植物多样性与微生物线性相关,同样植物优势度与微生物优势度存在线性相关。植物通过影响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9.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细沟的形态特征研究可揭示坡面侵蚀发生机理,且细沟形态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有重要影响;而现有研究仅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等指标来表征细沟形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细沟的形态特征。为此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试验处理包括3种黄土高原有代表性的侵蚀性降雨(50、75、100 mm/h)和3个细沟侵蚀发生最常见的坡度(10°、15°、20°)。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侵蚀速率和细沟侵蚀速率均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试验条件下,细沟倾斜度介于16°~20°之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细沟密度、细沟割裂度和细沟复杂度分别为0.74~1.95 m/m2、0.08~0.17和1.09~1.38,三者皆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细沟宽深比为1.93~2.35,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细沟割裂度是评价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的最优指标;研究降雨强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割裂度、细沟复杂度和细沟倾斜度指标;分析坡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除选取细沟割裂度外,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指标。细沟横断面主要呈"V形",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径流紊动性增强,细沟横断面变化趋于不规则,说明细沟横断面变化可以反映径流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细沟侵蚀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50.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 34个群落的木本植物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退化生态系统木本植物的密度与植被的恢复阶段紧密相关 ;2 .乔木层植物的密度变化呈现恢复初期 ( 2年 )较低 ,中前期 ( 10~ 2 0年 )迅速提高 ,中后期 ( 50年 )下降 ,后期 ( 150~ 2 0 0年 )又缓慢回升的趋势 ;3.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密度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和不同的速率 ,灌木层植物密度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