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属野生种资源是中国苎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当前推广品种所缺少或没有的优质基因,是研究和改良苎麻物种不可缺少的物种基础.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野生苎麻正面临严重的衰退、丢失、甚至灭绝.本文介绍了苎麻属野生种的搜集、保存和分布情况.对野生苎麻种质资源保护提出了浅见.  相似文献   
12.
高温、强光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有效株数,不利高产优质;生长中后期总日照时数较多则利于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和产量提高并降低原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提高支数;较高相对湿度使茎粗、皮厚、有效株、鲜皮出麻率及产量和支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总辐射量大抑制除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发育,造成低产劣质;土壤有机质、氮、磷、及铁、硼含量与茎粗、皮厚和出麻率呈负相关,虽略利于优质却降低产量;水解氮对优质高产均不利。钾、锰、锌与株高呈正相关、与有效株呈负相关,不利高产优质和原麻含胶率的降低。土壤容重和PH与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呈正相关,有益高产优质,而总孔度的作用相反。土壤毛孔度和比重都有利优质,但前者与株高呈负相关、与有效株呈正相关,后者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
苎麻赣苎三号太空诱变SP1代的分离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赣苎三号种子搭乘卫星经过27天轨道运行后,SP1代种子出苗比对照提早2天,出苗率提高5.8%;植株形态上划分的四个类型分离比率差异不显著,SP1代雌蕊色泽分离与对照的分离比率基本接近,红色与黄色比接近3:1,麻株茎杆上分枝与对照比较两者差异不大。但在SP1代中有极少数变异单株分株少、茎杆粗、叶较大,少数单株产生雄性不育。这些少量的变异将被育种所利用。  相似文献   
14.
苎麻属野生种光温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苎麻属野生种17个种进行了不同光照长度、不同播种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苎麻种对光照长短的敏感性有所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均对野生苎麻的现蕾开花有较大的影响,在不同光长条件下,由于野生苎麻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反应类型.温度对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期推迟,现蕾、开花所需的积温减少.  相似文献   
15.
潘其辉 《江西棉花》2005,27(6):35-36
苎麻新品种“赣苎四号”(93-24),是江西农业大学刘飞虎博士(现云南大学博导)与江西省麻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合作,在“湘苎二号”种子繁殖后代中选择优良分离单株,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高抗的苎麻新品种。该品种2001-2003年参加全国麻类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位居第二,2004年以后在江西省苎麻产区经试验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风性强,纤维品质优。2005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赣苎四号苎麻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将为江西省苎麻生产又提供了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苎麻与野生近缘种的系统学关系,更有效利用野生苎麻资源,通过细胞学观察和分子标记证据,对中国苎麻与其24个野生近缘类群进行了系统学分析。细胞学结果表明,苎麻间期核形态属于田中分类体系的前染色体型,而其野生近缘种分别属于前染色体型和分散型;苎麻和23个野生近缘物种(其中15个类群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中,19个为二倍体(2n=28),而大叶苎麻组3个类群为三倍体(2n=42),1个为四倍体(2n=56),1个为五倍体(2n=70)。ITS序列和trnL-F序列分析表明,苎麻属可分成A(含A1和A2亚分支)、B(含B1和B2亚分支)和C 3个基本分支。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苎麻属的两条演化路线: (1)前染色体型进化路线A1→A2,即腋球苎麻组→苎麻组;(2)分散型进化路线B→C,即腋球苎麻组→帚序苎麻组→序叶苎麻组→大叶苎麻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不少苎麻育种工作者,对各种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做了不少的研究分析工作,但对其品质(主要是单纤维支数)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分析较少。因此,为探明不同的双亲配组后杂种一代(F_1)单纤维支数高低的遗传动态,我们从1980年开始进行试验研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为苎麻杂交育种配制优质新组合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苎麻是收获韧皮纤维的经济作物,其商品生产经济效益的表现在于纤维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高产麻地的纤维产量为什么高?低产麻地的纤维产量为什么低?前辈们曾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为了继续探索,两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的经济性状和纤维产量构成,作了较为充分的调查研究,现分述如下。一、高产群体结构的类型决定苎麻纤维产量的因素首先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株数,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获得较多的有效株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有效株数固然主要取决于栽种密度,但单位面积上的群体生物学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受株高、茎粗、皮厚等因素的制约。从两年调查四个品种的结果(表1)看,各品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接种、病圃诱发及大田调查的方法 ,鉴定了苎麻新品种“赣苎 3号”的抗病性。结果表明 :“赣苎 3号”高抗花叶病、根腐线虫病和疫霉病 ,中抗炭疽病。讨论了苎麻品种对几种不同病害的抗性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20.
1991年至1993对江西黄麻、红麻98份种质资源进行研究、鉴定,确定利用价值,筛选出具有各类综合优异性状种质。黄麻高产、高支数、高抗炭疽病种质3份;高支数、高束纤强、高抗炭疽病种质1份;高产,高抗炭疽病种质2份;高支数,高抗炭疽病种质5份。红麻高产、优质种质1份,高产、高束纤强、高抗炭疽病种质3份;高产、高抗炭疽病种质9份。利用优异种质杂交培育出麻纺、造纸两用的红麻86—4新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