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84篇
综合类   2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昭平台水库是淮河上游一座重要的防洪工程,由于库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严重,加强库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监测尤为必要。而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则是实现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监测预报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昭平台库区上游20年雨量站17年的资料对该区年降雨侵蚀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中汤代表站次降雨过程资料计算分析了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特征。区内降雨侵蚀力年间变化规律同雨量变化总体趋势相同,并呈现4~5年的变化小周期,空间上从西南至东北逐渐减小,并形成一个高值区和一个低值区;年内R值集中分布于6~8月,占年R值75.4%,同月雨量的分布一样呈单峰型,最大值均出现于8月份。  相似文献   
102.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杨丽霞  潘剑君 《土壤通报》2004,35(4):502-506
就目前国内外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各种测定方法及其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3.
江西省兴国县、余江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 ,对江西省兴国县和余江县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兴国县和余江县的土壤侵蚀状况 ,在侵蚀面积和程度上 ,都在明显改善 ;两县土壤侵蚀面积百分数的缩小量几乎相等 ,但兴国县缩小的比例较余江县小。但就总的情况看 ,土壤侵蚀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4.
黎平县森林土壤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全球变化使得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有机碳研究的热点,也是国际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土壤样品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室培养,了解不同林型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中上层土壤明显高于下层;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状况具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中上层土壤影响较大;土壤样品培养61天后,总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是CO2累计释放量,大致在200~400mg/kg;从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有机碳平均日分解速率可以看出:分解速率呈相同的变化规律,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速度变慢。即前期分解较快,前7天的分解量占61天分解总量的37%~41%,但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分解呈现不同的变化,总体分解趋势是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马尾松。  相似文献   
105.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以下蜀黄土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林地、新早地和老早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各库大小和分解动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棕壤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分别为7818.34~9242.30mg/kg,3093.66~3338.59mg/kg,2337.27~3188.40mg/kg。各碳库占总有机碳比例及平均驻留时间为:活性碳库0.41%~3.81%,平均驻留时间3~40天;缓效性碳库23.23%~79.11%,平均驻留时间5~24年;惰性碳库18.11%~74.80%。土地利用类型从天然林地-新旱地-老早地转变导致各层土壤缓效性碳库减小,中层惰性碳库增大,随着早地耕作时间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根据呼吸培养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分解具有前期快速分解和后期稳定分解两个阶段,快速分解期为活性碳平均驻留时间。研究表明,早地土壤较之天然林地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只要合理管理与耕作,早地将是一个巨大的碳汇。  相似文献   
106.
南京市溧水区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市溧水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确定了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运用此背景值,结合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和中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对溧水区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进行估算和评价,并对影响环境容量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上8种重金属的背景值依次为9.3 mg kg-1、0.08 mg kg-1、67.5 mg kg-1、22.1 mg kg-1、0.05 mg kg-1、22.9 mg kg-1、25.9 mg kg-1和50.0 mg kg-1,对应的环境容量分别为42.55 kg hm-2、0.46 kg hm-2、400.57 kg hm-2、52.97 kg hm-2、0.51 kg hm-2、31.08 kg hm-2、493.58 kg hm-2和317.24 kg hm-2。评价结果表明:溧水区以上8种重金属的环境容量和综合容量均处于中容量水平,土壤只受到轻微污染。土壤环境容量大小受土壤有机质、pH、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7.
王飞  潘剑君  余泓 《土壤通报》2017,(4):769-777
土壤属性空间分异研究是土壤调查、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依据。结合现有土壤资料和剖面数据,利用农作物长势信息探测稻—麦轮作种植的平原农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化状况。结果表明:A1和A2区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A3区为黄淮冲积—海相沉积物,B区为黄泛冲积物。A1、A2、B2和A2与B2的过渡区土壤质地为黏土,A3和A1与B1的过渡区为黏壤土,B1区为壤土,B1与B2的过渡区为上壤下黏。A1和B1及其过渡区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大于120 cm,A2区约70 cm,A3区约60 cm,B1与B2的过渡区约80~90 cm,B2和A2与B2的过渡区约55~70 cm。农作物长势信息可以指导中尺度平原区土壤属性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如成土母质、地下水埋藏深度和土壤质地等,将有利于提高平原区土壤调查的效率与精度。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密云水库上游区域实测的土壤容重数据,对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中的土壤流失厚度参考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发现:不同土壤和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表层容重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现行标准的参考指标判定土壤流失的强度出现较大的误差。建议在区域水土流失调查、评价时应采取区域实际土壤容重数据,以更加科学合理使用该标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水土保持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09.
利用染色示踪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土壤大孔隙进行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琳  吴华山  陈效民  潘剑君 《土壤》2007,39(4):621-626
以太湖地区水稻土为例介绍了染色示踪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土壤大孔隙定量化研究中的应用.剖面染色的区域是孔隙存在的地方,孔隙的孔径越大,充斥的染料溶液就越多,所染的颜色就越深.据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对土壤剖面图像进行处理并进行颜色分级.从分级结果中提取代表土壤大孔隙的部分,计算大孔隙的含量.所得结果与土壤各层次的孔隙度、黏粒含量、饱和导水率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本文还对染色示踪法土壤孔隙定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0.
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小麦冠层的高光谱响应在几个生育期内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微分技术处理了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提高了其区分小麦氮素营养水平的灵敏性;利用F-检验及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研究小麦氮素处理水平、冠层反射光谱及其衍生信息(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小麦产量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阶微分技术能够提高小麦冠层光谱数据对氮素营养水平的响应,光谱数据的衍生形式也可与小麦产量建立很好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