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在蚕业生产中,桑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不可放松的工作,它关系到蚕种场的存亡,还关系到全区的蚕业生产的安全和发展。历史上就有因微粒子病暴发、蔓延而使蚕业毁于一旦的惨重教训!我们要引以为诫!因此,全区各蚕种场在蚕种生产中,必须把“防微”  相似文献   
33.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林业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式的重要举措。在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工作中,深入分析林业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有利于加强对林业的管理。基于此,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分析现有林业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和自然养护技术等种植技术并提出具体病虫害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34.
潘志新 《广西蚕业》1994,31(1):45-47
邕宁县有悠久的养蚕历史,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桑园面积迅速增加,养蚕量也不断增长,199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633.33公顷,养蚕88000张,产鲜茧850吨,平均张产量达22.37公斤。特别是小蚕共育推广普及率较高的蒲庙镇联团村,1993年全村有共育室13个,  相似文献   
35.
蚕用营养饲料在广西蚕业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研制的新型蚕用营养饲料在正常情况下让5龄蚕添食,研究其对家蚕产茧量、丝质和饲料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食营养饲料区与添食清水对照区相比,死笼率降低2.80个百分点,虫蛹统一生命率提高3.31个百分点,蚕茧产量提高1.32%,节省桑叶20.24%,蚕茧生产效率提高14.19个百分点,茧层生产效率提高3.24个百分点,上车茧率提高4.70个百分点,一茧丝长提高4.70%。表明该蚕用营养饲料具有增强蚕儿体质,减少蚕病发生,提高产量,节省桑叶,提高蚕茧生产效率,提高茧丝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从广西蚕种繁育中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调查其感染性和分类地位,为蚕种生产掌握病原来源及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测定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微孢子虫(GXM14)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其孢子形态,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孢子的生活史;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中的Megalign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4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68±0.15)μm×(3.06±0.15)μm,其孢子生活史中有双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4对家蚕的IC50为3.53×105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5.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5.0%,只是N.b的1/9.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长度1226 bp,G+C含量为34.42%;ITS序列长度503 bp,G+C含量为29.82%.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Nosema sp.SE)SSU rRNA基因序列(KT336240.1)的遗传距离为0.2,相似度达98.9%,即GXM14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KT336240.1)的亲缘关系很近.基于微孢子虫ITS序列的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GXM14与12株已知No-sema属微孢子虫的相似度均低于91.0%,而遗传距离在4.0以上,证实GXM14是一种新的微孢子虫,故将其暂命名为Nosema sp.GXM14.[结论]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GXM14)属于Nosema属,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的微孢子虫,可能是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家蚕的病原.因此,在蚕种繁育中加强防虫杀虫,防止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7.
本文结合江苏农村河道治理现状调查,分析了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管护对策,为未来农村河道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8.
为加快杂交桑桂桑优12的成果转化,研究了桑树杂交组合高效繁育制种技术,组织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建设桂桑优12种子因,从嫁接培育亲本苗木到大量生产出种子只用13个月时间,平均667m~2产种子27.5kg;树龄2年(从嫁接桑苗算起)平均667m~2产种子43.7kg;树龄3年667m~2产种子56kg。至2004年底共销售种子14.5t,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82万hm~2。  相似文献   
39.
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螟发生状况及其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共收集桑螟成虫18 656头,桑螟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11%;调查分析后发现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与桑螟发生量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桑螟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分离获得2株新的桑螟微孢子虫(暂命名为DPM1和DPM2),测定出DPM1和DPM2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分别为2.83×10~6个/m L和9.50×10~6个/m L,说明2株桑螟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明显感染性。因此,桑螟微粒子病对家蚕具有明显交叉传染性,对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具有重要影响,蚕业生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桑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40.
新建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6年选用优良桑树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进行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可以获得高产,两年两个品种平均每公顷桑园产桑叶分别为36322.5kg、46336.5kg,养蚕产茧分别为2250.0kg、3090.0kg,实现速成丰产的目标。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为:选好园地,深沟厚肥,适时栽植;合理密植,每公顷栽植75000株;适时剪伐,控制有效枝条数,每公顷约为270000条,培育良好的桑树群体结构;加强水肥管理,按桑树生长期分期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