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为充分了解湖北省大蒜(Allium sativum L.)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大蒜素含量,以38份大蒜资源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大蒜素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栽培的大蒜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其中,假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大(46.5%),其次是蒜薹质量(43.91%)、鳞茎盘厚(40.48%)和鳞茎质量(39.28%);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且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大(2.05)。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38份大蒜资源分为两大组群,不同类群相似性较小,亲缘关系较远;同一类群相似性较大,亲缘关系较近。农艺性状和大蒜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生长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子和营养品质构成因子构成了主要的3个因子,贡献率达80.913%。通过大蒜产量及大蒜素含量多个因子综合评价,筛选出较好的育种材料9份。  相似文献   
72.
[目的]鉴定评价41份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的产量性状,筛选出产量性状综合表现优良的蚕豆种质资源,为蚕豆种质资源保护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非洲和我国湖北共收集41份蚕豆种质资源,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蚕豆10个产量性状进行综合鉴定及评价.[结果]41份蚕豆种质资源的10个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均较高,从高到低排序为:单株实荚数(58.09%)>单株重(36.06%)>单株总荚数(33.82%)>百粒重(32.79%)>单果节荚数(31.60%)>荚宽(18.00%)>株高(16.75%)>单株分枝数(16.54%)>荚长(13.20%)>生育日数(2.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与单株分枝数、荚宽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单株总荚数与单株实荚数、单果节荚数和单株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宽和百粒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P<0.05)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覆盖所有蚕豆资源产量性状,总贡献率达86.753%,综合前5个主成分对应的产量性状,在10个产量性状中,除荚宽外,其余9个产量性状均可作为蚕豆产量鉴定与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蚕豆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I类群以湖北蚕豆为主,包括12份湖北种质和1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31.71%;第Ⅱ类群包含8份苏丹种质、5份湖北种质、4份埃及种质和3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48.78%;第Ⅲ类群含7份种质包括3份苏丹种质、1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和3份埃及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19.51%.[结论]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高产种质资源CDAS106、CDSD102和P422823026可应用于高产蚕豆育种.  相似文献   
73.
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化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焦春海王沪琴近10年来,鉴于生物技术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地位,印度政府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在财政上给予了特别支持,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增幅惊人。在印度的“七五”计划期间(1985~1990)用于生物技术领...  相似文献   
74.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从大麦鄂啤2号(野生型)7Li离子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份大麦阶段性低温诱导白化突变体(SLTW),该突变体受低温诱导后,于五叶期叶片开始出现白化现象,温度升高后于拔节期逐步恢复为绿色。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SLTW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转录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类胡萝卜素合成、四吡咯结合、血红素结合、铁结合、氧化还原过程、光合作用等通路上。叶绿素合成基因(ID号为HORVU.MOREX.r2.2HG0174230)和类胡萝卜素代谢基因(ID号为HORVU.MOREX.r2.5HG0354290)在SLTW突变体与野生型中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且均检测到SNP突变,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大麦阶段性白化有关。编码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细胞色素P450、跨膜转运(ABC转运)蛋白及转录因子也可能是调控大麦阶段性白化的潜在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寻预测陆地棉F1表现的方法,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采用60个陆地棉亲本,通过部分NCII交配设计,形成一个由亲本和180个F1杂交组合组成的部分NCII群体,用亲本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A)、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表型中亲值(mid-parent value,MP)等3种预测方法对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预测。【结果】陆地棉皮棉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皮棉产量正向中亲优势的组合占97.78%,中亲优势平均达19.63%;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占79.44%,超亲优势平均达8.47%。3种预测方法对F1表现具有不同的预测效果,其中,以亲本加性效应对F1的表现预测效果最优,其对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等7个目标性状预测精度(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738—0.928。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和亲本杂交次数对预测效果有影响。加性方差分量越大,所有方法的预测精度都越高;随着每个亲本杂交次数的增加,加性效应预测和GCA预测的精度提高,但表型中亲值预测的效果基本无变化。【结论】陆地棉F1的表现可以通过利用包含亲本的部分NCII设计群体和亲本的加性效应进行有效预测,采用“大群体、少杂交”的策略可以在保持预测效果的同时降低预测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76.
为研究蚕豆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0对引物,对41份非洲和湖北蚕豆种质资源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引物的PIC值介于0.28~0.91之间,平均值为0.68,50对引物共获得扩增DNA条带249条,多态性条带(等位基因)为246条。利用NTSYS软件对41份非洲和湖北蚕豆种质SSR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D-0.6957处将41份种质资源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13个品种)为埃及和埃塞尔比亚的材料;第Ⅱ类(12个品种)主要为苏丹的材料;第Ⅲ类(16个品种)包括所有湖北地区的材料。通过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高度吻合。本研究结果可为蚕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SSR标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以竹山县1956、1981和2014年3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为基础,阐述了近60年来竹山县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的变化,分析了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保护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竹山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79.
加强农科教结合实体建设是改变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科技合作共建“专家大院”为倒,阐述了当前湖北省农科教结合实体构建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从组织领导、考评机制、基层资源和科研与示范推广等方面总结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专家大院”对于新形势下构建农科教结合实体的启示.  相似文献   
80.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文章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的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成果推广模式为例,阐述了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保障体系建设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简述了其在增强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完善支持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支持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投入机制等对策和思路,以期进一步加强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