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施氮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及其培肥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耕型壤质草甸土区玉米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对不同施氮方式的培肥能力做出评价,结果表明:3年平均产量为减氮20%的缓控释肥处理与秸秆还田配化肥处理居高,二者之间无差异显著性,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增产18.5%和17.9%,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3.30%和2.77%。各处理经过3年的试验,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较试验之初有所降低。土壤全氮与水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8。缓控释肥处理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指标最高,为83.5。因此减氮20%的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可代替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既增产又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肥料用量持续下降,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但长期降低肥料用量后,是否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N0(不施氮)、N160(氮肥用量160 kg/hm2)、N210(氮肥用量210 kg/hm2)、N260(氮肥用量260 kg/hm2,农民习惯施肥)、N315(氮肥用量315 kg/hm2)等5个施氮水平,研究长期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260处理相比,N160处理产量逐年下降,且差异达显著水平;N210处理减产0.69%~1.34%,N315处理增产0.23%~0.26%或减产0.05%~1.92%,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氮肥过量或不足,水稻产量均存在下降的风险。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为237.39 kg/hm2时,籽粒吸氮量最高;施氮量低于232.64 kg/hm2时,氮素收获指数保持在70.31%;施氮量为230.73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最高为38.89%;施氮量为227.63 kg/hm2时,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15.56 kg/kg。减少氮肥用量后,氮肥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土壤供氮占水稻吸氮量的53.36%以上,施氮量低于225.95 kg/hm2时,存在消耗土壤氮库的风险。综合考虑产量和多年平均肥料利用率等数据,试验区适宜的氮肥用量为225.95~232.64 kg/hm2,可实现长期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13.
沸石与改性沸石在土壤质量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金属矿物沸石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十分广泛,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能力,为此有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简要综述了沸石、改性沸石对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PGPR菌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促生菌肥比常规施肥,地下块茎部分钾素吸收率高出9.98%,氮素吸收率高出19.61%,磷素吸收率高出20.1%。马铃薯产量比常规施肥提高12.4%,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证明在配施生物菌肥的条件下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以日光温室辣椒连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类群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室连作效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值呈下降趋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先增加后减少、硝化细菌呈减少的趋势;多数土壤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情况。[方法]2005~2008年连续4年7次采集辽宁省蔬菜主产区农户井水样品696个,利用TU-1810DASPC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硝酸盐含量。[结果]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1.26mg/L,超过了国家制定的安全饮用水标准(〈20.00rr影L)。硝酸盐含量小于20.00mg/L的样品占66.80%,大于20.00ng/L的样品占33.20%。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率排序为北镇市(33.00%)〉黑山县(32.80%)。[结论]黑山县和北镇市监测区域内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的饮用水井达到1/3以上。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粮菜主产区农村饮用水硝酸盐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农村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情况,2005-2008年连续4年7次采集辽宁省粮食、蔬菜主产区农户井水样品1 307个,利用TU-1810 DASPC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了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粮食、蔬菜主产区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18.96 mg·L-1,大于20 mg·L-1的样品占32.08%.保护地蔬菜产区农户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1.26 mg·L-1,个别的蔬某种植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达到396.67 mg·L-1.水稻产区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0.62 mg·L-1,玉米产区农户饮用水硝酸盐含量为17.8 mg·L-1.受硝酸盐污染的水井占监测水井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昌图县34.52%、开原市49.63%、铁岭县38.92%、新民市52.68%、辽中县39.82%、黑山县32.42%和北镇市32.99%.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辽北地区适宜耕作方式及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不同耕作方式(旋耕、翻压和免耕)和还田周期(连年和隔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不还田相比,翻压还田处理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免耕还田处理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含水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连年翻压还田处理玉米穗部性状最优,子粒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还田处理,旋耕还田处理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在同等氮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氮肥投入量并未带来显著增产效应。相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50%钾肥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在辽北地区,秸秆还田配合翻压、免耕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有利于玉米稳产高产,连年翻压还田对玉米增产效应最理想,且秸秆还田配合适宜的化肥减量措施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可降低养分流失污染环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辽宁省农村饮用水硝酸盐污染现状,2005~2008年连续四年七次采集粮食、蔬菜主产区农户井水样品1 307个,利用TU-1810 DASPC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了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粮食、蔬菜主产区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18.96 mg/L,大于20 mg/L的样品占32.08%。保护地蔬菜产区农户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1.26 mg/L,个别的蔬菜种植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达到396.67 mg/L。水稻产区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0.62 mg/L,玉米产区农户饮用水硝酸盐含量为17.8 mg/L。  相似文献   
20.
大垄双行疏密种植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相同密度下研究常规种植、三比空、大垄双行和大垄双行疏密4种种植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方式的改变可以促进良好冠层结构的发育,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具体表现主要在吐丝期之后。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疏密种植方式为宜,从吐丝期开始,叶面积指数增长最快,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最强,叶片功能期延长,积累最多干物质,产量为12 449.74 kg/hm2,比对照增加32.67%。大垄双行疏密种植方式对棕壤气候区可提高玉米单产,对玉米生产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