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中微量元素对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中微量元素对绥中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中微量元素植株生长势强,产量增加.其中以镁肥和钙肥效果较好,较常规施肥增产9.2%和10.2%,施用硼肥和锌肥增产效果不显著.同时镁肥和钙肥处理的马铃薯商品率较高,分别为88.95%和89.50%,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出3.25%和3.89%.增施镁肥和钙肥,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较常规施肥增加8%.增施镁肥马铃薯吸钾量较常规施肥降低了3.59%,而钙肥对钾的吸收影响较小.增施镁肥马铃薯对磷的吸收较常规施肥增加了8.33%,但施钙肥后马铃薯对磷素的吸收量减少.施用硼肥和锌肥对马铃薯吸收氮磷钾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以日光温室越冬番茄“金棚1号”为试材,研究了秸秆不同用量(T1、T2、T3:1 905、2 857.5、3 810 kg/667m2)内置秸秆反应堆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态环境以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不同用量的秸秆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2.1、1.8、0.4℃;高量秸秆T3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要优于其它处理,但是低量秸秆T1劳动强度小,长势与产量都优于其它处理;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出低量秸秆T1要好于其它的处理;真菌数量T1高量秸秆要高于其它处理.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能够显著加快越冬番茄植株的生长速率,使番茄产量分别增加17.37%、16.24%和14.41%.  相似文献   
23.
为探明在壤质土中钾肥含量对水稻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本试验以中晚熟品种辽粳40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钾肥水平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乳期时,钾肥施入量在2. 5 g/盘和3. 5 g/盘时秧苗素质最好,根系形态最佳,移栽期时,钾肥施入量在2. 5 g/盘和3. 5 g/盘时秧苗的株高、叶龄、茎基宽、根系形态指标最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植株最为健壮,秧苗对钾肥吸收量最大为2. 83 g/盘,因此,当钾肥施入量在2. 5 g/盘时,能够满足秧苗对钾肥的需求,减少肥料的投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24.
辽河平原是辽宁省水稻主产区,近些年随着品种改良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该地区水稻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施肥过量、施肥方式不合理、灌排水粗放、农药滥用等问题,并由此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及稻米质量安全等问题。为实现水稻绿色种植生产及稻米质量安全,通过关键技术筛选、集成与示范,构建了水稻化肥农药绿色替代减施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规定了水稻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有机肥等氮替代化学氮肥、稻瘟病生物农药防治、二化螟生物防控等技术要求,以期为辽河平原稻区水稻绿色种植及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中微量元素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植株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及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中微量元素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同时检测喷施中微量元素化合物后7 d黄瓜苗期叶片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3种微量元素对黑星病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氯化钙处理效果最为显著,防效达到66.9%;硼酸和硫酸锌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4.6%和24.1%。黄瓜植株遭受黑星病原菌侵害后,几种不同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均能有效降低黄瓜叶片中MDA含量,锌和硼处理能显著提高黄瓜植株体内蛋白质含量,锌和钙处理均可诱导黄瓜植株中POD和SOD活性上升,从而通过减缓细胞膜质的受损程度来提高黄瓜植株对黑星病菌的抵抗能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中微量元素防治黄瓜黑星病的实际应用及其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6.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13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秸秆还田和不同施氮量两个因素试验,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表现为增产,但玉米产量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有明显影响,其中0~10 cm和11~20 cm处地温整个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增加0.5℃左右;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在收获期5~10 cm、25~30 cm和45~50cm处的土壤容重分别比秸秆不还田低3.76%、2.61%和1.32%;土壤平均含水量秸秆还田处理比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低14.59%。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为9 000 kg/hm2(全量还田)和配施氮(纯氮)112.5 kg/hm2是辽西北地区比较理想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27.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最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 ~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后.  相似文献   
28.
稻蟹联合种养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蟹种养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稻蟹联合种养对水稻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P)相比,氮肥减量配合环保型聚天门冬氨酸肥料可显著降低水稻田面水中NH_4~+-N和NO_3~--N含量,对稻田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控草效果,水稻产量略有提高。稻蟹联合种养生态模式可减少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联合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聚天门冬氨酸/盐(PASP)对稻田氮素流失及水稻养分利用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普通聚天门冬氨酸钙/锌盐和改性聚天门冬氨酸钙/锌盐为供试材料,在干旱棚条件下,通过水稻桶栽试验研究了PASP对水稻田面水氮浓度变化和水稻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尿素对照处理相比,各聚天门冬氨酸/盐处理降低了田面水氮素浓度,尤其在施肥后第3 d和第5 d,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显著降低了16.8%~44.7%和20.4%~42.8%。聚天门冬氨酸/盐的施用有利于水稻生长及产量提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以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改性聚天门冬氨酸钙盐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株高(12.0%)、有效穗数(13.8%)、秸秆产量(9.26%)及籽粒氮含量(8.32%),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8.4%,但差异不显著。聚天门冬氨酸/盐处理土壤氮含量也有所增加,尤其是NH4+-N含量显著增加,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受影响不大。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田面水氮素流失风险,改性聚天门冬氨酸/盐处理效果优于普通聚天门冬氨酸/盐,且改性聚天门冬氨酸钙盐处理最好。田间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纯N 225 kg/hm~2(S0N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秸秆9 000 kg/hm~2+纯N 225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形态等指标影响显著(P0.05)。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纯氮225 kg/hm~2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2 a增产1.10%~11.56%,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群体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收获指数在0.46~0.59之间。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春玉米根数、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等根系形态指标均优于秸秆不还田,且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均表现越好。因此,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耕层构造模式和秸秆还田技术,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