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32.
为探明磷肥含量、土壤类型对水稻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中晚熟品种‘辽粳401’为试验材料,选用壤质土、黏质土和砂质土3种土壤类型,采用裂区试验方法研究6种磷肥与土壤组合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黏土与高磷黏土培育的水稻秧苗素质最好,根系形态最佳,更有利于秧苗的生长。磷肥施入量2.5 g/盘能够满足水稻秧苗对磷肥的吸收,说明适量的磷肥有助于培育健壮的秧苗。  相似文献   
3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S0F0(秸秆0 kg hm~(–2)+纯NPK 0 kg hm~(–2))、SN0(秸秆9000 kg hm~(–2)+纯N 0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1(秸秆9000 kg hm~(–2)+纯N 11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0N2(秸秆0 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SN2(秸秆9000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3(秸秆9000 kg hm~(–2)+纯N 337.5 kg hm~(–2)+纯P 112.5kg hm~(–2)+纯K 90 kg hm~(–2))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 kg 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和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CK)2年平均增产6.3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2年平均群体生物产量增加2.9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2年平均灌浆期叶面积增加2.71%,光合速率提高4.80%。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kg hm~(–2)是辽北棕壤区春玉米生产比较理想的还田和施肥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为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节肥增产增效的作用,改进水稻生产的养分管理方式。  方法  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盘锦和辽阳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侧深施减氮肥等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果  盘锦和辽阳不同年份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致,施氮量分别比当地习惯施肥降低17.08%和17.09%,仍可获得最高(目标)产量,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232 ~ 1440 元 hm?2和581 ~ 799 元 hm?2,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减少氮肥用量后仍能获得较高产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显著提高,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盘锦和辽阳减施氮肥处理NRE分别提高8.41 ~ 21.19%和10.44 ~ 15.77%,NAE分别增加2.23 ~ 3.57 kg kg?1和0.10 ~ 2.23 kg kg?1,NPFP也显著高于当地习惯施肥。  结论  在水稻稳产条件下,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能够减少约17%氮肥用量,降低人工成本600 元 hm?2,节约肥料投入成本3.16% ~ 4.53%,经济效益增加556 ~ 1370 元 hm?2。  相似文献   
35.
鸡粪发酵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筛选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鸡粪样品中共分离到45株菌株,其中9株有一定除臭能力.这9株菌株经过复筛试验后得到4株除臭能力强的微生物菌株.堆肥试验共设自然堆置、单一菌株、4株菌株混合等6个处理,对鸡粪进行发酵.结果表明,接种复合菌株的处理最高发酵料温达到67.5℃,氨态氮含量下降到250mg/kg以下,全氮含量比自然堆制提高34%.  相似文献   
36.
辽宁省大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辽宁省18个种植地区大豆土壤上布置26个大豆试验,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优施肥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历年来土壤普查的结果,得到辽宁大豆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通过土壤速效养分与缺素区相对产量的趋势拟合导出函数模型,再定义丰缺区间,从而演算出丰缺指标。辽宁大豆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为:1979年以来,碱解氮正在逐渐提高,速效磷在世纪之初没有太大变化,速效钾在整个过程中有降低的阶段,但总体还是上升趋势;从丰缺指标可以看出:辽宁省大豆土壤氮素不缺乏,应当增加钾肥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37.
化肥优化减施对芹菜产量和品质以及硝酸盐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化肥优化减施对芹菜产量、品质及硝酸盐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减量施肥模式能保证芹菜产量稳定,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了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同时提高了芹菜Vc含量,并能显著降低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考虑,最优施肥模式为氮肥减量20%配施菌渣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3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2016~2017年原位监测不同试验处理下地表径流与地下淋溶水分和氮磷流失过程。结果表明,径流和淋溶流失均集中发生于6~8月,且流失水量与降雨密切相关。氮磷在径流和淋溶水中均以可溶态为主(径流水中磷除外),且淋溶水氮浓度高于径流,径流水磷浓度高于淋溶。氮流失负荷在两年监测中均表现为淋溶高于径流,磷流失负荷在2016年(丰水年)以径流居多,在2017年(枯水年)淋溶和径流贡献相差不多。与常规处理(CF)和优化施肥处理(OF)相比,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OFS)降低了径流和淋溶水量,在2016年OFS处理径流水量显著降低20.3%和14.9%。径流和淋溶水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平均浓度总体表现为CF > OF > OFS,总磷和可溶性总磷平均浓度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较小。与CF处理相比,OF和OFS处理均能降低氮磷流失负荷,OFS处理显著降低了径流氮磷负荷。研究表明,试验区旱田养分流失以氮淋溶为主,优化施肥结合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39.
东北冷凉地区坡耕地·盐碱地适宜玉米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涛  牛世伟  何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97-22299
[目的]筛选适宜在东北冷凉地区坡耕地、盐碱地种植的玉米品种。[方法]根据东北冷痞区坡耕地、盐碱地实际情况在康平县二牛所口镇引进密植型品种郑单958、辽单565、益丰29、沈玉2l共4个品种,大穗型品种东单90、万孚7号、新铁单12、丹玉39、中农大236、东单60、富友9号、郁青1号8个品种,合计12个品种,分别在坡耕地、盐碱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调查其产量、农艺性状及抗逆性怕况。[结果]在坡耕地种植单玉39、万孚7号、沈玉21产量及抗逆性表现突出;在盐碱地益丰29、郁青1号、丹玉39、辽单565、富友9号产量及抗逆性表现较为突出。[结论]在东北冷凉地区坡耕地宜选择种植单玉39、万孚7号、沈玉21;盐碱地宜选择种植益丰29、郁青】号、丹玉39、辽单565、富友9号。  相似文献   
40.
牛世伟  娄春荣 《杂粮作物》2008,28(3):179-180
兴城市位于辽宁西部,土壤深厚,砂壤地面积大,适合马铃薯和花生的生产。马铃薯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兴城地区冷棚马铃薯2月下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比露地种植提早50~60d上市。马铃薯收获后,逐渐进入高温季节,比较适合花生的生长。冷棚马铃薯复种花生可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