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5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23篇
  1篇
综合类   188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2006年5月,东营市中心城园林绿地内的黄山栾中发现有蠹虫严重发生,受害主干、枝条多被风吹折断,严重影响树势生长。在调查的近80株栾树中,为害株率在30%左右,枝条受害率一般在20%~40%,受害严重的达70%以上,1~2a生枝条大部分受虫蛀折断,损失严重。采集成虫进行鉴定,为双棘长蠹Sinoxylon andle Lesne,属鞘翅目长蠹科,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国内海南、广东、广西、四川、台湾有所发生,山东省内分布于济南、泰安等地。双棘长蠹食性复杂,据报道,除危害栾树外,白蜡、合欢、柿树、刺槐、国槐、苹果、海棠、木棉、山荔枝等也是它的寄主.是危害木材、竹材和藤材的一种严重性害虫,一旦传播开来,将对园林生态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2.
冬虫夏草子囊孢子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玉玲 《食用菌》2002,24(1):10-11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冬虫夏草子囊孢子的显微观察 ,发现成熟的子囊孢子大多上、下粗细均匀 ,一般 2 74~ 332 μm× 5.5~6.8μm,有许多横隔 ,横隔隔数 2 0~ 45间 ,横隔隔距约 6.2~1 0 .5μm。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Berk.) Sacc.与其近缘种甘肃虫草 Cordycepsgansuensis Zhang,Wang et Yan、阔孢虫草 Cordycepscrassi. Zhang,Yang et Li和拟虫草 Cordycepioideusstifler分类地位上的真正关系需要从子囊孢子的动态发育和 DNA的分子水平上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03.
根据苏南地区气候特点及消费习惯推广的大棚春夏番茄—秋甜糯玉米—越冬黄花苜蓿土壤改良栽培模式,可有效改良土壤性状,减轻连作障碍对生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对该种植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为探明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取食感染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株的适应性,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了烟蚜在感病烟株与健康烟株上的取食行为,并测定了烟蚜茧蜂对取食2种烟株烟蚜的寄生率以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发育时间及性比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烟蚜在感染PVY烟株上的第1次刺探取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且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烟蚜在感病烟株木质部的吸食时间(G波)显著长于健康烟株。感病烟株上烟蚜在韧皮部阶段的分泌唾液时间(E1波)较在健康烟株上显著缩短,而被动吸食汁液时间(E2波)显著延长。烟蚜茧蜂寄生取食感染PVY烟株的烟蚜,虽然能成功完成其生活史,但适应性与寄生取食健康烟株烟蚜的蚜茧蜂存在差异。在感染PVY烟株上,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为33.67%,显著低于对照的64.67%;且僵蚜体重明显下降,羽化的成蜂个体较小;成蜂存活时间1.48 d也极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5 d。表明烟蚜茧蜂对取食感染PVY烟株烟蚜的适应性较低,PVY可通过烟蚜为介体间接降低烟蚜茧蜂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1993—2022年甘草研究的发展情况、选题热点和趋势走向,本研究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有关甘草研究的文献,绘制了甘草研究年发文量折线图,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国内外30年来研究甘草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研究的中文文献发文量波动较大,英文文献发文量呈平稳增长态势,整体研究热度在不断上升;领域贡献作者分析表明,王文全、Min Ye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机构合作分析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关键词分析表明,甘草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品种栽培选育、方剂配伍、临床用药规律及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综上所述,甘草配伍制剂在抗炎、改善心悸症状方面的作用,甘草活性成分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甘草抗胁迫环境品种的培育,将会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6.
爆裂玉米产量及膨爆特性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间杂交F1为材料,采用三倍体胚乳模型对子粒膨爆特性及穗粒重、百粒重的3类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3项膨爆特性指标同时受到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2种遗传体系所控制,百粒重和穗粒重由3套遗传体系所决定。穗粒重、百粒重、爆花率和膨化体积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最主要分量,膨化倍数的普通母体遗传率最高。各自交系的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显著性不同,要注意不同自交系的恰当组配。  相似文献   
107.
南瓜以它特殊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静县拉布润林场广大农户看好南瓜市场,充分利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种植南瓜,既丰富了城乡菜篮子又增加了收入,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8.
以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pH值、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个分布地土壤类型属于黄壤,2个属于紫色土;46.9%的土壤pH值在4.5~5.5,是茶树最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21.9%的土壤pH值小于4.5,土壤酸化较重;31.3%的土壤pH值在5.5~7.0。分布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范围分别在11.01~162.62 g·kg-1、0.05~8.13 g·kg-1、0.02~4.03 g·kg-1、24.81~456.01 mg·kg-1、3.89~84.04 mg·kg-1、27.31~516.67 mg·kg-1;多数分布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高,有效钾、有效磷含量较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或过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镁、交换性钙、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含量范围分别在0.08~8.80 cmol·kg-1、0.18~4.05 mg·kg-1、0.86~10.46 mg·kg-1、5~142.5 mg·kg-1、0.24~9.88 mg·kg-1、0.27~12.04 mg·kg-1。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种质玉米杂交种苞叶性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摸清适宜机械收获籽粒的玉米新品种的苞叶性状特征,为选育适合机械收获籽粒的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夏玉米区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组配的161个杂交种为材料,在河南省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对3个苞叶相关性状(苞叶层数、苞叶长、苞叶包裹度)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苞叶相关性状在杂交种、试点、杂交种与试点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除苞叶层数与苞叶包裹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各性状间均显著相关;采用欧氏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61个参试玉米杂交种分成3类,分别包括120个(含CK1、CK2)、27个和16个杂交种,其中第Ⅰ类杂交种的苞叶长为21.26 cm,苞叶层数为9.23层,较为适中,有利于籽粒脱水,为苞叶性状较优的类群;杂交种Z98和Z142表现更为突出,可望成为适合机械收获籽粒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10.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算陕西省2001—2014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的结果构建脱钩弹性分解量化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3年间上升163%。(2)能源强度是唯一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负效应因素,正效应因素对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 > 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 > 人口规模效应 > 土地规模效应;(3)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 > 能源强度效应 > 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 > 人口规模效应 > 土地规模效应,且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状态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清晰了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碳减排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