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5篇
  2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5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71.
陆地棉转Bt基因抗虫性状近等基因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棉花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棉铃外观性状,棉铃经济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使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使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和纤维长度下降,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使转Bt基因棉GK-12与受体品种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72.
“苏杂 2 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业科学院 1994年育成的早熟、丰产、优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石远 32 1”和江苏省优质、丰产、抗枯萎病新品种“苏棉 12号”为亲本 ,通过人工去雄途径育成的中熟抗病陆地棉品种间新杂交种。该杂交种 1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2个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低酚棉"C020"和"C022"的抗虫性及抗病性,室内棉叶鉴定结果显示,2个抗虫低酚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为低抗,其抗性虽略高于常规有酚棉"泗棉3号",但明显不如抗虫有酚棉"SGKz9";而田间罩笼接蛾鉴定结果显示,2个抗虫低酚棉的抗性综合评价均表现高抗,其抗性等级与抗虫有酚棉"SGKz9"一致,明显优于有酚常规棉"泗棉3号"。但抗虫低酚棉的抗病性表现一般,其中"C020"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C022"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相似文献   
74.
对双亲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F1、F2代的产量、纤维品质、棉酚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个杂交组合籽、皮棉产量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中组合WU082×WT188与有酚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它的F1代籽棉、皮棉还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F2代的皮棉产量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2个组合的F2代与F1代相比,其纤维长度略有变短,纤维比强度略有变弱,马克隆值略有变大.至于棉酚含量,2个组合F1、F2棉籽仁的游离棉酚含量均在100 mg/kg以内,远低于饲料国际安全标准.表明只要亲本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培育出棉酚含量在国际安全标准之内,且其杂交F1、F2代的产量均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一代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  相似文献   
75.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野生棉的优良性状转育到陆地棉遗传背景中,创造陆地棉新种质并加以育种利用,至今已取得显著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在抗虫、抗病、高产、纤维品质和腺体缓发等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及其应用前景。针对棉花基因工程研究面临着功能基因严重缺乏的状况。以及棉花新品种选育迫切需要的特异种质如高抗黄萎病资源匮乏的窘境,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将出现新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76.
棉花区域试验中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根据棉花区域试验工作的实际需要,介绍了直线回归分析法,shukla互作方差分解法、AMMI模型法三种方法对作物区试中品种稳定性分析,提出先按shukla方法分析。其它方法作补充和参考,同时结合各品种在各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作出更具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并且应用目前的棉花叶片突变体种质资源,本研究综述了6种类型的突变体的起源、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对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突变性状可能带来的抗虫性。这6种叶片突变体包括:(1)叶形突变体:鸡脚叶、杯状叶、皱缩叶、波状叶与圆叶;(2)叶色突变体:花叶、红叶、亚红叶与芽黄; (3)自然落叶突变体;(4)叶片蜜腺突变体:无蜜腺;(5)叶片腺体突变体:无腺体;(6)叶片茸毛突变体:毛叶与光叶。得出这些叶片突变性状都是由质量性状控制的,对开展基因组研究是很好的材料,同时可以用作指示性状,另外鸡脚叶、叶片无蜜腺、毛叶和光叶都有形态抗虫性。由于突变性状具有两面性,因此建议育种中如果利用这些性状,要平衡好突变性状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8.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在蚜虫发生期稳定地表现出抗蚜性状,转化一代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抗蚜基因是以单一位点整合到棉花染色体组中。经过 4 个世代的抗蚜鉴定、自交纯合和选择,获得遗传组成纯合的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品系。对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2个形态抗蚜品种(系)和 6 个常规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品系对棉蚜的抗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川抗 77 在生育期内均中抗棉蚜,川棉109在苗蚜期和恢复期感蚜,而在伏蚜期中抗棉蚜;6 个常规品种(系)皆高感棉蚜。利用三种接蚜处理对不同类型抗蚜品种(系)进行鉴定的结果相同,繁殖行间自然传播蚜虫省略人工接蚜环节,是开展转基因棉花抗蚜性鉴定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不同类型陆地棉品种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对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31个棉花品种(系)的棉大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另外还研究了叶片茸毛密度性状与棉大卷螟发生为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与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转基因抗虫棉相比,不抗虫的常规棉百株卷叶螟数、百株卷叶数、卷叶株率分别是转基因抗虫棉的11.1,7.2和4.6倍;品种(系)间叶片茸毛密度差异明显,对棉大卷叶螟来说,光叶与叶片密生茸毛都是一种形态抗性。  相似文献   
80.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 :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 ;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 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 ,使转 Bt基因棉GK- 1 2与受体品种泗棉 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 ,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GK- 1 2与泗棉 3号的杂种一代在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棉铃经济性状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其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来源于生态型和选择方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