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26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属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雨量在200—700毫米,并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雨量递减。雨量虽少但多以暴雨形式降落。暴雨及其径流与所形成的洪水,往往毁坏农田及其它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研究本区的暴雨特性和分布规律,对水土保持极为重要,并对水利、铁路、公路及城建等部门的工程设计,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关于黄土高原的暴雨,曾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五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诚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当时的自记雨量资料年限较短、雨量站稀少,加之本区地域辽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坡面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坡面土壤侵蚀产沙的复杂非线性特性,引用3层前馈型BP网络建模方法,对不同耕作措施坡面土壤侵蚀产沙进行模拟,模型输入层变量数为5个,分别代表降雨强度、坡度、坡长、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土壤容重,输出层变量为次降雨土壤侵蚀产沙量,并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所得到的不同耕作措施(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和直线坡)坡面土壤侵蚀产沙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模拟训练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复杂坡面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道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子洲团山沟,蛇家沟,刘家沟,岔巴沟等4个不同等级沟道1963-1969年30多次降雨的产流产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黄土高原沟道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腐殖酸对农田土壤磷素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土壤有机腐殖酸类物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化基团,在土壤污染物和养分的吸附、利用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选取5种中国典型农区土壤,采用增加和减少有机腐殖酸类物质含量的方法,设置不同含量梯度,利用振荡平衡法来定量研究不同腐殖酸含量对磷素吸附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利用Freundlich、Langumuir和Temkin方程来进行定量化拟合分析研究,试图定量探讨有机腐殖酸类物质对磷素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reundlich、Langumuir和Temkin这3种方程均可对磷素吸附特征进行拟合,但拟合相关性以Freundlich最好,对于不同土壤而言,对磷素吸附拟合方程的适应性,以Freundlich方程对黑土和红土最好,塿土和黑垆土次之,潮土最差。加入腐殖酸明显地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腐殖酸对于土壤磷素有一定的活化激发作用,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腐殖酸时,黑土和红土对磷素的最大吸附量变化比例不是很大,而塿土和黑垆土变化最大,可以减少50%~60%左右,而潮土次之。腐殖酸可作为土壤P素增效剂,改善肥料物理性状,提高其稳定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黄土高原石灰性土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pH对土壤微生物C/P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pH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揭示磷素转化机理及提高磷素利用率的生物调控措施。【方法】以英国洛桑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pH梯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pH下,耕地土壤微生物碳磷比(C/P)及磷素有效性的差异。【结果】微生物C/P比与土壤pH、全碳、无机磷含量以及磷素回收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磷素回收率和微生物C/P比随pH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碳、全磷、C/N和微生物量磷则随pH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呼吸强度随培养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微生物量碳和ATP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12(n=16)。【结论】pH对于磷素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C/P比可以作为土壤磷素利用的一个重要指示指标,微生物量C/P比的大小反映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磷有效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不同根系分布模式的土壤水分模拟和验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系分布影响着土壤水分养分吸收,实测根系分布费时费力,经验根系分布函数参数简单,应用方便。该研究在田间采用苜蓿栽培土柱试验,测定根系分布,并将其和不同经验根系分布函数分别应用于Hydrus-1D对土壤水分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土壤水分实测值和模拟值比较,验证分析了经验根系分布函数的适用性以及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合的根系分布、Prasad分布、Hoffman和van Genuchten分布3种根系分布函数的根长密度模拟值与36 cm以下的根长密度实测值较为吻合,Raats根系分布模拟值与实测值及其他分布函数则差别较大。不同根系分布下土壤水分模拟差别不大,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在3.5%以下。非胁迫生长条件下,Prasad根系分布、Hoffman和van Genuchten根系分布都可描述紫花苜蓿实际根系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在对黄土高原1959-1986年侵蚀产沙量详细计算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这一地区侵蚀强度,面积及产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给出了表示这种关系特征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对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空间集中度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频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这一地区坡面土壤侵蚀资料的统计计算,求得了黄土地区侵蚀性降雨的基本标准、一般雨量标准、瞬时雨率标准和暴雨标准,给出了这些标准的有关值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90,自引:23,他引:190  
自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提出以来,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并得以广泛的应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地形等因子区域变化很大,很难直接应用USLE。我国的研究者希望在对侵蚀因子进行深入分析和定量评价耻,建立适合于我们国家或地区的侵蚀预报模型。本文主要反映和介绍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20.
渭河流域侵蚀产沙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渭河流域水文站的泥沙观测资料,采用"水文-地貌法",将渭河流域划分为132个侵蚀产沙单元,计算分析了渭河流域侵蚀产沙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渭河流域的多年平均侵蚀产沙强度为4 459.2 t/(km2*a), 产沙量为5.2亿t/a;≥5 000 t/(km2*a)的强度侵蚀面积平均为5.2亿km2,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4.3%;主要侵蚀产沙区位于渭河南河川及天水以上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泾河庆阳以上的大部分地区和杨家坪以上的部分地区、以及北洛河刘家河以上的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强度在6 000~10 000 t/(km2*a)之间,其面积占流域的39.1%.由于渭河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下游河床泥沙淤积日趋严重,洪水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很大,直接威胁着渭河下游以至黄河下游的安澜.因此,渭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中上游地区的主要侵蚀产沙区和产沙中心.应加强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区域适宜性与匹配关系的研究,开展水土流失动态实时监测,为科学配置治理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