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25%杀苔净防治稻田水绵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插秧后10~20d,当水绵形成“块状期”,覆盖田面20%~30%时,用25%杀苔净100g/667m2拌肥或拌土抛施,施后保水4~6cm,持续7~10d,防效达95%左右。对水稻安全,施用方便、省工,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辽宁水稻产区稻瘟病发生规律并筛选出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高感品种对3种主栽品种田间诱导发病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供试品种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盐丰47最高达50.88,盐粳16最低仅为6.14;8月5日—15日为叶瘟发生的关键期;吡唑醚菌酯乳油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在参试药剂中均最好,肟菌·戊唑醇水分散颗粒剂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3.
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及稻瘟病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瘟病及纹枯病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本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使用多种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及纹枯病进行药效比较。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乳油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率均具有较好的作用,肟菌·戊唑醇水分散颗粒剂次之。肟菌·戊唑醇水分散颗粒剂20 g/667 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吡唑醚菌酯乳油的增产率最高。因此吡唑醚菌酯乳油及肟菌·戊唑醇水分散颗粒剂可作为水稻稻瘟病及纹枯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4.
辽宁水稻主产区杂草种类调查及其优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辽宁省4个水稻主产区的稻田杂草种类进行调查,并记录杂草数量、盖度、高度、密度,统计各杂草的优势度。结果表明:辽宁省水稻主产区杂草共有78种,分别隶属于28科。主要杂草16种,隶属9科,其中,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水葱(Scirpus validus)、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水绵(Spirogyra sp.)、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共6种,是辽宁省4个水稻主产区的优势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在丹东和沈阳优势度也较高,亦为当地的优势种杂草。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无水层灌溉栽培可以降低水稻的无效分蘖、株高、有效穗数,提高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水稻无水层灌溉栽培技术可节水21.6%,有利于缓解农业用水紧张问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水稻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滨海稻区耐盐品种稻米的外观品质、米粒食味值及蒸煮食味值的测定,研究其外观品质与食味的关系。结果表明,整精米率和黄粒米率与食味值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垩白粒率与米粒食味值及蒸煮食味值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碎米率与米粒食味值及蒸煮食味值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存在线性关系,这说明碎米率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增加稻米食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滨海稻区水稻品种以及日本水稻品种的米粒食味及蒸煮食味的测定,比较分析中日水稻品种在食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滨海稻区水稻品种在米粒食味和蒸煮食味上略差于日本品种,主要原因是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着重选育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3G59S等4个粳型两用不育系与盐粳48等4个常规优良品种(系)共配成16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分析了各不育系杂种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4个两用不育系的杂种均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以2003G59S最高,其次依次为G72S、G89S和G82S;16个具有产量竞争优势的组合中,以G82S/C258组合为最高,其次依次为G59S/辽盐92、G72S/盐粳48、G82S/盐粳48。  相似文献   
19.
稻蟹共作与常规稻田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蟹共作是一种新型的稻田生态种养殖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稻田蜘蛛的研究仅限于常规稻田,而关于稻蟹共作系统蜘蛛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稻蟹共作田与常规稻田中蜘蛛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特点,探索稻蟹共作田蜘蛛的发生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稻蟹共作系统生物多样性特征奠定基础。试验采用吸虫器抽吸法,系统调查了盘锦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物种组成,并分析了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这两类稻田共调查11科31种蜘蛛,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数量最多,占总蛛数70%;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2类稻田蜘蛛优势种均为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多样性指数表明,6月初蜘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8-9月蜘蛛群落最高;而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与其呈正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其呈负相关;2类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种类和多样性特点没有显著差异,但蜘蛛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即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治辽宁省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利用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R,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17年自辽宁省8个市8个主产稻区采集的51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在3对引物中,以BOX1/BOX2和ERIC1/ERIC2为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的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764、0.707,均大于0.7,故选择这2种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当DNA指纹相似系数为0.78时,以BOX1/BOX2为引物和以ERIC1/ERIC2为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分别将供试菌株划分为12个和10个遗传类群;供试菌株致病力可划分为弱致病型、中等致病型和强致病型3个致病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58.82%和7.85%,强致病型菌株仅在沈阳市、鞍山市和大连市出现;所有优势类群均包含3种致病型菌株。表明辽宁省稻曲病菌遗传结构复杂,不同地理来源的稻曲病菌菌株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相同致病型的稻曲病菌菌株分属于不同的遗传类群,同一遗传类群中包含不同的致病型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